(文/拷古雪茄)从电影类型上说,这部电影属于经典的whodunit,服从三个要素:无需成长的侦探(或警察,记者);一件小案牵扯出的背后大案;侦探最后时刻的dark turn。
第一,主角不需成长不等于平面,张涵予仿佛太习惯饰演所谓的硬汉了,以至于在电影里的表现过于偷懒,以为看几张照片骂几句脏话观众就会不由自主的觉得这个形象有血有肉。一个没有backstory没有motivation的主人公是不可能产生认同的。相比之下彭于晏也许有,但他的过去对他当下表现的影响几乎为零,所以那个自杀的前女友不过是个刻意为之的噱头。至于糯康,这个满脑肠肥无勇无谋的莽夫(比真实原型差太多),在演员浮夸无比的表演之下,简直让这次行动本身的意义大打折扣。
第二点故事的设置倒是符合类型要求,但问题依旧致命——叙事结构空有其型但完全没有得到好莱坞的精髓。理论上说120分钟的影片在第30,60以及90分钟时有三个非常重要的turning point,我掐了时间,28分,60分和90分的确有这样的设定。然而这三次的转折应该是由主人公的个人选择或成长蜕变引发的,但电影中第一次是北京莫名其妙的四国聚会,第二次是通过看照片唱歌,第三次还是看照片唱歌。
第三点,也是Whodunit类型最有料的地方,主人公在查案过程中走投无路之下的dark turn——并没有,一味的无脑打打打打打。哪怕连《寒战》系列这样天分有限的编剧也知道在此时要让郭富城用一点“非常手段”,但可能是碍于维护公安干警的纯真形象,就只好束手束脚地不敢写了。
除此之外整部影片充斥着诡异的逻辑错误和常识性问题:所有跟踪的我方警察一个个都把“我在跟踪你”写在脸上,生怕别人发现不了;所有的我方仪器都是那么的愚蠢以及拥有着塑料玩具的质感,更不必说小霸王红白机水准的UI设计;商场里随便一辆展示车钻进去就能开;主人公永远能避开所有的危险以及在关键时刻总能得到莫名其妙的关键情报。
唯一让这部电影能够支持观众看下去甚至觉得很刺激的,无非是那颗跳动着民族主义情怀的小心脏,以及“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噱头——然而只要查一下对糯康的真实追捕过程,就会发现其实电影的情节只不过是香港导演用自己警匪片的旧酒装进了主旋律电影的新瓶而已,跟真相相比是两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