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小品屋 > 明星资讯 > 影评 > 电影《血战钢锯岭》怎么样
《血战钢锯岭》豆瓣影评:可惜了好故事
发布时间:2016-12-17

  (文/douban1985)看完后其实一直挺惋惜的,好好的故事为啥就不够劲呢?想了一天,大概明白了:也许这部电影并没有想做成与《拯救大兵瑞恩》一样的人文层次,甚至也没想做到《勇敢的心》的层面。光从电影名就能推断出一二了。上述两部,再加上《战马》《爱国者》,没有一个是直接体现战争,而这部电影则干脆以阵地或战役名命名。也许,它是想参考《硫磺岛家书》,但还是从电影名上看,“家书”一下子让硫磺岛战役有了厚重的人文依托,不仅是一场惨烈的战役而已---每个士兵不是简单的杀人机器,一封封家书让士兵回归了有血有肉的普通人。《钢锯岭》则不仅没有以Doss命名,更连“家书”都没有,中文译名更直白《血战钢锯岭》---这本身就是在强调或突出这部电影的精髓乃在于描绘战场的惨烈了,就直接扔掉了人文深度的可能。而看影片短评里观众的话---“热血”、“燃”等👴证明了这一点。

 

  然而,如果仅仅突出战场的惨烈,那跟游戏、跟血浆片又有多大区别呢?所以Doss的故事必不可少,这是全片唯一的人文基础。所以电影花了一个小时描述其参军前的生活,其中又有一半在描述他如何追到妻子。这个手笔之明显,只要受过小学语文的训练都能看出来:前半部的美好对比后半部的惨烈。但这电影也就止步于此了。
 

  这本来是一个好故事。即便从宗教出发,这个故事能比《阿米什人》更能震撼心灵;从战争出发,也能比《拯救大兵瑞恩》更能引发更深刻的思索;从剧情或传记出发,也能比虚构人物的《阿甘正传》更能有力度。可惜这个电影的重点放错了地方,决定了它只能作为众多战争电影中还算不错的一个了。
 

  《拯救大兵瑞恩》之所以能引发思考,不在于其开头近半小时的惨烈,而在于小队各人的观点和经历;而这些又都牢牢地浓缩在了米勒上尉临终前对瑞恩的叮嘱中:“Earn this…”。《战马》能赚足眼泪,也不是因为其刻画的一战战场的阴云,或跟美如画的田园生活的对比,但这些却铺垫出了主人公男孩和马各自经历种种后、相遇时刻“Where you been…”感情的迸发。
 

  如果以Doss战场营救的故事为重点,达到真实主人公本身的故事带来的张力和思考点,那么这部电影有些地方可以砍去:比如战场最后日军军官的自杀、Doss如何追到妻子。那么空出来的时间则该用来讲述Doss的理念是如何形成的。电影中Doss的抉择太突兀、太单薄了,基于目前的剧本估计连汤姆汉克斯来演也会无能为力,更何况是个小生呢?一脸傻笑总让人觉得Doss可能就是个“二杆子”。但即便真像阿甘一样是个“二竿子”也需要各种铺垫交代清楚啊,更何况Doss并非一根筋的无脑男呢?所以不论Doss的信念来自信仰还是性格,都应该好好交待的。从电影来看,Doss信念的养成是两个阶段:首先是儿时打架差点把兄弟打死,“不可杀人”的信仰影响凸显出来,长大后在父母冲突中差点开枪打死父亲,则进一步促进了“不可杀人”的信仰特化为坚决不再碰枪。先不论这两个故事是否是体现其信念形成的最佳例子,但就电影现在的安排顺序上就没达到效果---它不应该被分段讲述,而应一气呵成,这样才会使Doss在新兵训练中坚决不持枪、乃至被软硬兼施地逼走都不走显得合理,也才能使影片这第一个高潮达到其应有的力度。可惜因着电影拆开讲Doss理念的形成的策略,就使得新兵训练这第一个高潮必须得增加虚构被延误婚礼、父亲找关系闯法庭说情的佐料才呈现出冲突效果。拆开后讲差点枪杀父亲稀释了这第一高潮的根基,后者添加虚构情节则消解了Doss理念坚持的可贵性。
 

  结构上失误的另一点则是战场描绘与Doss救人的失衡。应该后者是重点,前者是舞台。战场喧宾夺主,造成了Doss救人没有达到还有的震撼,以至于很多观众第一印象是这不可能,“开挂”似的。实际上不管剧本如何写,既然这个事情是真实发生的,我们认真一想就能体会到一点Doss的不容易:且不说枪林弹雨下穿梭战场能活下来是个奇迹,一个一直吃素的“玉米秆”如何能连夜救下七八十个比他粗壮的战友呢?光累也得累死啊,这肯定是靠信念才能达成;这一点没有合适的铺垫,光几个“one more”祷告的镜头,实在乏力。
 

  另外一个冲突点则是在你死我活的战斗中Doss不持枪的信念到底经历了怎样的挣扎?这一点影片仅仅以一个噩梦和几乎是突然成为好友的大个儿的死来表达,实在太过肤浅了。唉,总而言之,从整体布局结构到细节运用,各需要的元素有陈列而无没起倒“化学反应”,有对比却无效果,有顺序却欠缺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