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涕姆同学)首先要吐槽一下片名《太空旅客》这个题目,看到时候的第一印象就是“太空”。脑子里牢牢的就定格在一个星际科幻的故事上去了而其实英文名是 Passengers。就是《旅客》事实上重点是在“旅客”这个词上,是一段与众不同旅行里面的两个旅客的故事。《旅客》,观影之前自然会有一种长途旅行、人在旅途的感觉,再看到太空的海报,就会浮想联翩这是一个太空旅行当中发生的故事,会是什么呢?
这也是为什么人家老美取名不叫 Space Passengers 的原因,到中国来题目上面意境和侧重就被强行定调了差别千里,味道差。整个故事给观众很多的共鸣和思考。一个人被困在一个地方一辈子,哪怕是极乐的天堂,那又有什么意义呢?小时候看《哆啦A梦》的时候,有一集令我印象很深。机器猫有一项宝物,可以让整个城市的人全部清空,只留下物品和公共设施,于是野比大雄就在城市里穿行着。小时候看到这里,心驰神往,梦想着哪一天我也能够在这样一个属于我的城市里随心所欲的穿行。想要什么就拿什么;自己一个人,再也不用担心城市里有那么多那么多的大人;再也不用做老师留下的作业了……小时候的我,在这样想入非非当中进入了梦香。
电影里就很好的营造了这样一个小时候的梦。但是长大了才真正理解,没有分享、没有回应、没有惊喜、没有失落……会是多么的可怕,每天能想到的只有那至期不可预见但又无比确定的死亡。那真是一眼望穿的生活。人内心深处最可怕的的不是不确定性,而是毫无悬念、毫无变化可能的确定性!
当你认知了自己的所有,认知了自然的所有,到了无所不确定的时候,人会陷入无限的恐惧和焦虑,其实很多抑郁症患者也是类似思想。一个即将做小学老师的朋友,实习的她看到了带她的年长老师,每天做着近乎相同的琐事,整整三个月。然后她抑郁了,她觉得这辈子都看通透了,于是她觉得失去了活着的意义。
我曾经非常迷恋《瓦尔登湖》这本书,想象着作者在一个湖边的小木屋里自给自足,与世隔绝的生活着,又是一番心驰神往。于是,我在读研究生的时候,也近乎与世隔绝的生活了3个月。当时早已修够了学分,空出一个学期,把手机扔到床底,生活只有买菜、跑步、阅读,偶尔QQ跟家里报个信,不和任何人说话。那段时间,心灵无比放飞,妙不可言。但是,瓦尔登湖的梭罗和主动隔绝外界的我,与本片中的剧情有着本质的区别。因为,1,有主动选择的权利;2,依然期待着隔绝之后,出山有一番作为。
独自的生活,依靠着那些不确定性的期待;另外,这个故事里有呈现了一个有趣的情况:似乎多了一个人,多了一个变量,就多了无限的不确定性。一男一女就能够在无尽的岁月里不厌其烦的相互消磨掉一辈子。当然,这个片子还有其他很多值得思考的点,比如一些新型场景下的法律该怎么构建;女主角朋友的告别视频——在现实生活从来没有快乐过,想去开始新生活,很像大航海时期那些踏上轮船乘风破浪去探索新大陆的人们等等。
综上,虽然剧情情节上比较烂,老套的飞船事故,相互面对生死考验;而且逻辑上有很多漏洞,为啥没有后代?为啥不唤醒机长?这样精准的飞船居然百密一疏,把最重要的提前唤醒这个情况给遗漏了....但确实故事把抛出了很多有趣的问题;而且两位的演技出神入化,光演技都值得再看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