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小品屋 > 明星资讯 > 《寻梦环游记》如何
记在三看《寻梦环游记》后
发布时间:2017-12-11

 (文/笃瀞常照)我得记下点什么,因为一周内连续给与一部电影票房支持三次,这种情况只在2013年看《悲惨世界》时有过。过去,我对于《悲惨世界》讲述比较多,也留有一篇讨论性文字。现在对《寻梦环游记》,我想说的话却不多,即便是与一同分享影片的人,我也只是陪同着再看而已,尽在不言中。但,过些时日,心中的激荡就会淡化得无影无踪,所以我在这里还是留下些许只言片语为好。因为,存在由于有记忆,而我又太善忘了。

  一、平常,惊异or惊喜

  年底的时候,好电影挺多的,所以对于上映什么,我并没有怎样特别的关注。对《寻梦环游记》,我也只是偶然一瞥,有个评分很高的印象。所以当朋友说去看电影吧,还在纠结看什么的时候,我提议说去看那个动画片吧,据说评分还挺高。动画片、名叫什么“寻梦”、“游记”,都是很普通的信息,想必就是什么追求梦想之类的老生常谈,没啥特别惊异、吸引眼球的。我对“皮克斯”也没有任何概念,只是认为高评分的电影都可以一看。故而,我们在没多少期待地情况下,随意地走进了影院……却在不知不觉中被故事情节带着,仿佛也进行了一次往来于活人世界和亡灵世界间的“环游”!如果说这部电影好,那么它真的做到了所有好电影的共同特点——整个过程,我们是不自主地被引入胜境。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故事中所传达的、变化着的每个微细情绪,而且那种震撼和激动在影片结束之后,久久回荡。如果要细细讲来,那就太多了,一帧帧、一幕幕皆有不尽的感想,而且故事情节的紧凑和缜密根本不容人太过飘溢。太多了,也来不及说,那就直观感受吧,不必多说,所以借用影评的一句话来概括:总之,这部看上去不怎么讨喜的电影,通过异常扎实的故事和人物塑造,一点一滴聚成汪洋大海,再向里投下深水炸弹,引爆你的泪腺。

  其实,我在这里想记下的,并非是电影故事情节内容或者技巧,而是在它体现在电影之外的一些东西:越平常,越动人心魄。禅宗讲的“平常心是道”,我断章取义地只参究“平常”二字。与动人心魄的感动相对,是麻木、是失魂落魄、是行尸走肉……而现实中的平常,往往是后面这些感受。我想,可以说是因为我们对“平常”熟视无睹的淡漠,所以覆于无明而自以为是,百般造业、自作自苦……而真正伟大的、超然的,并没有在“平常”之外有个迥异的什么,其实还只是“平常”而已,只在于对“平常”有没有足够真挚明觉地审察。

  反观自己的整个观影过程:从一开始接触到的少量信息,形成了对电影的初步印象;然后带着这初步印象开始步入,随着故事情节而起承转折,再到惊异、惊喜、叹为惊奇;难抑的胸潮澎湃,迫不及待地想与人分享;再是心神宁静地审视、反观一切……突然想起了那句经典台词:“我只猜中了前头,可是我却猜不中这结局。”对于平常,自己是怎样熟视无睹地“猜”了呢?无论怎么“猜”,也只是开头,自己还不是被电影带着感受到惊异与惊喜,这后面结局是哀怨抑或惊喜的情绪是怎么产生的呢?

  如此参究,无分别智、不动心,原来可以是那么的超然、那么的美妙!随缘真的是超越智慧才能驾驭的自在洒脱,而绝不是灰心丧气的消极台阶。

  二、指引,目标or梦想

  梦想,这个词已经无比寻常了,甚至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沦落成为“心灵鸡汤”的成分,而且还是在“心灵鸡汤”都开始异化成贬义之后。但,无论如何,人都不能少了正面性的追求,所以只有对“梦想”进行更名替字。于是,“初心不忘,方得始终”的“初心”应运而现。

  其实,无论是“梦想”也好,“初心”也罢,都面临着阐释和理解问题,究竟什么是“梦想”,抑或者什么才能被称为“初心”?尤其最为关键的是,自己内心如何对它准确把握,太重要了。否则自己每天都有的那么多想法、欲求、愿望,能否都会是初心梦想呢?

  在每日的那么多想法之中,究竟什么能够称得上是初心梦想呢?两年前,我对此问题的思考,写过一篇《谈志愿》。在这篇文中,我的观点是具备三个特点的想法才能称得上是初心、梦想、理想:第一,理想能够促进人为了实现它而坚持努力,即理想能够引出人的恒心、勇气、毅力、信心等等善的品质;第二,理想能够给人指明人生方向,尤其是在多种选择的时候能够坚定地做出坦然地取舍;第三,理想是符合某些道理,从而可以被实现的。这样虽然以总结特点的方式将初心梦想从一大堆想法中给剔出来,但还是感觉有点理论化,并不是那么的直观。

  如果能够坦诚真挚地反观自心,确实能够发现这是个很麻烦的问题。因为人心总在变化。这有点像“成也萧何败萧何”——变化即能毁掉初心梦想,而能够成为初心梦想也必须依赖变化作为条件。这其中需要一些较为肯定的判断作为配合,才能维持在变化中初心梦想的方向。以《寻梦环游记》中米格成为音乐家的梦想为例来分析,显然对成为“未来歌神”是他的初心、梦想、理想,而且这样的想法也确实符合以上我说的理想的三个特点。但,在剧情的发展中,尤其是他懂得了亡灵因活人的记忆而存在、亡人的照片被家人供奉有多么重要、埃克托即将面临终极死亡,他对于自己追逐音乐的梦想是有短暂质疑的——家人更重要。其实,这时候米格成为音乐家的梦想,在作用上已经完成了——正是因为对音乐的追逐,才有亡灵世界的环游,到内心真正明白家人更重要的感悟。所以到最后,成不成为歌神都无所谓了,甚至有没有音乐都可以。当然,无论是亡灵世界的还是活着的家人都给予了认可,音乐能够被正面允许,是童话故事剧情需要的皆大欢喜。

  其实,“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的境界就是有理想、有梦想的状态。它会紧接着带来“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孜孜不倦。而最终的“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真正的梦想已圆、初心始终。

  三、家,关系与纠葛

  米格的“寻梦环游”是从冲破家庭的阻碍开始的,又以获得“家人最重要”的感悟而回归家庭为结束。冲破阻碍,是因为它切切实实障碍了米格梦想的追寻,如果米格不去冲破,而是像大多数人那样无尽地妥协,那成为音乐家就只是他一时兴起的空想。正因为梦想给予他勇气和毅力去拒绝曾曾祖母带着条件的“祝福”,所以才有了后面更精彩的故事,否则可能埃克托也会不曾出现地彻底消失……故而,由米格的梦想开始,牵扯出来了与家人重重关系与纠葛。

  家庭,是人际关系中最基础典型的一种关系形式。由血缘和亲情作为核心纽带,牵连着家里的所有人,包括亡灵和活人。一般人会从现象上认为,血缘是无可挑剔的,客观存在的、不受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没有任何人能够选择谁作谁的血脉联系者;而亲情却是情感性的,是可变化的、可选择的,有深有浅、有爱也有恨,甚至还有遗忘。所以历史上很长的一段时间,就像母系社会、父系社会,甚至到了现在,还会存在认为血缘性比情感性更为重要的现象。这种认识不一定很清晰明确地出现在人的显意识中,而更多是在价值取向、行为方式上凸显:在家族中,媳妇、入赘女婿等外姓人与同姓人在族的地位以及同姓人对外姓人的观念态度,即可以说明。但很明显的是,以上价值观念在历史进程中、社会的发展已经经受强烈地批判和逐渐淘汰。只是历史发展至今,潜沉于人性的丑陋之中的那些价值观念还是未能被完全祛除。其实祛除错误的价值观念的同时,还必须进行血缘关系和亲情关系的梳理,使其协调产生好的作用。这才是构建家庭、处理家庭中人际关系的根本症结。但怎奈人类发展至今,可能只有很少的人做好了家庭关系协调,大部分人毕生蹉跎也未能做好,反而把自家建设成火宅,自己苦楚无尽更贻害无穷。还有不尽如人意的就是谁也没有心力去撼动的历史发展车轮,总不断地带来新的问题。例如,我们正身处其中的现代家庭伦理结构正处于加速解构进程之中。迫于现代生活方式,少小离家求学路陌陌、成年奔波在异乡,很多人不得已留下老人、孩子守着名为家的房子,不得不离开成长的熟悉环境到别处闯荡……还有,即便能够在现代化生活中有足够的物质基础,因为人的观念差异,家庭里代际之间的关系也出现了新的挑战,越来越少的年轻人愿意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从未被解决过的问题,加上新的不利因素,现代性家庭问题更为严重。其实家庭人际关系的问题,凸显的又会是每个人自己内心的问题……

  对于真挚地追寻幸福的人来说,非常有必要从自己与自己的关系、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自己与万物的关系,三个维度去思考探索自己幸福的构建。这个进程中,“家庭”这个作为自己与他人关系维度的突出点,是非常关键的。“心灵家园”的理念和提法,其实就是应对当今人际问题的一种很契机地解决方式。只是在实际落实过程中,如何恰巧地阐释、如何合情合理地作为、如何灵动地协调,更好地达成它本应有的效力,是每个追寻幸福的人应该深切考查和思考并身体力行的事。

  四、善心,诅咒or祝福

  《寻梦环游记》中米格回到活人世界的条件非常简单而且有意思——家人的祝福,用万寿菊花瓣,真切地说出让他回到活人世界的祝福,然后就实现了。但因为曾曾祖母的祝福是有条件的,而且条件恰恰与米格的理想向左,所以米格就拒绝了曾曾祖母的祝福,其实也是米格对他家庭反叛的一种表象。

  这里可以审思一个问题:家人的祝福真的有那么大的能量吗?

  曾几何时看到过一个观点:“过度担心实际上一种诅咒”——而且这种诅咒常常打着“爱”的旗号在家庭关系中长盛不衰。我不清楚这个观点的正确性根据,因为我还未看到过圣言量的教证,现量的判断也并不清晰,那只能从比量的角度进行审查。

  首先,必须进行概念界定,所谓的“祝福”、“诅咒”、“担心”分别是什么含义。祝福,在汉语里最基本的含义是“祝告祈福”。“祝、告、祈”都表示沟通,特别是指人(实际的)与神(玄幻的)之间的沟通;“福”是美好、善意、顺利等等意义。诅咒,意思是向神灵鬼魅祈求降祸于某对象。祝福和诅咒是完全相反的含义,前者传达善,后者是恶。它们共通的点在于昭示着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神秘力量,正是这种神秘力量使得对方呈现顺利(福)或灾殃(祸)。担心,意思是心存顾虑、心不安、不放心。

  其次,进行道理理解、观察和推理。从“担心”的定义上能够发现,担心的心理状态其实在心理学中划归于焦虑范畴。焦虑的最基本情绪状态就是提心吊胆、忐忑不安,也即是担心。任何人都能够很容易地经验焦虑情绪,因为焦虑是人最基本的一种情绪状态之一。心理学上把焦虑分为现实性焦虑和病理性焦虑。现实性焦虑指,对现实的潜在挑战或威胁的一种情绪反应,而且这种情绪与现实威胁的事实相适应,是一个人在面临其不能控制的事件或情景时的常见反应。现实性焦虑的特点是焦虑的强度与现实威胁的程度相一致,并随现实威胁的消失而消失,因而具有适应性意义。它的作用是有利于个体激发身体的潜能来应对现实的威胁,逐渐达到应对挑战所需要的控制感及有效解决问题的措施,直到这种现实的威胁得到控制或消除。而病理性焦虑是指持续的、无具体原因的,感到紧张不安,或无现实依据的预感灾难、威胁或大祸临头感,更严重的会伴有明显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及运动性不安,常常伴随主观痛苦感或社会功能受损。那么,在家人关系中出现的“担心”,其实大部分应该是现实性焦虑。因为,担心往往出于自己对对方产生了一种不能控制感。自己为何会对对方产生不能控制感,而对陌生路人不会产生这种感受?其实就在于自己内心中存在的与对方之间的家庭关系,当然家庭关系进一步推导,不外乎就是血缘和情感。一般情况,现代人更愿意认同是情感因素,即所谓的“爱”。所以,这个心理路径是这样的:出于“爱”,而当自己产生了不可控感受的时候,“担心”立即生起。其实,在现实性焦虑的担心状态之下,只需要消解那种不可控制感即可消除担心,而消除不可控制感的方式有很多,比如沟通、自我觉察等等。而如果沟通不畅,不具备自我觉察的能力(普通人一般都会去要求别人改变而不会自我觉察),那么焦虑就会更进一步恶化。所以,担心确实是不能过度的,一旦过度成为病理性焦虑,那就是因“爱”而起的人自我伤害的开始。那过度担心会不会是诅咒呢?对此,我持否定意见,但我认为这并不意味着过度担心不会产生负面影响。焦虑情绪是一种自我的负面情绪,它作为负能量可以影响其他人,虽然不至于直接成为降祸的力量,但因为负能量的影响,会勾起了作为平凡人的对方的负面情绪,从而进行了负面能量的汇聚。

  最后,在家庭中的所有人太忽略祝福的作用了。大家很容易给自己的担心找借口,甚至担心已经无比过度,产生不仅仅伤害自己更侵扰他人的负面作用了,还自己坚持认为自己是“爱”,毫无过错。既然真的是“爱”,那为何不使用善性的祝福的方式,而要展现为焦虑的烦忧方式呢?

  其实,做一个常常使用“祝福”的人,是要比一个只会以“担心”来表达爱的人更为厚德和善,不仅仅能够使自己更多地心地和善、对自己更为有益,还能够给他人产生善的影响。

  五、存在,遗忘vs记忆

  存在,是一个非常常见的词汇,但它却指示着无比深邃艰涩的哲学问题。海德格尔说:存在既是最明了的概念,可也是最晦涩的概念。对此古今中外各思想对此有诸种迥异的看法,而佛教的看法却是很简单直接:存在是虚幻的,真实的是不存在!这一概念,语言表述,梵文“sûnyatâ”,汉语“空”,英文“empty、emptiness、non-existence、voidness”……但佛教的看法却很难被人理解,因为在经验层面,人总是经验到种种存在。

  我觉得《寻梦环游记》的亡灵世界可以用来理解佛教的空。因为亡灵的存在是有条件的,必须是活人世界中的人还存有记忆。因此,亡灵的存在是依于活人的记忆而有,这就是“依他起”的表现。虽然这样理解看似很合佛教正理,但却不能僵化地认为这个墨西哥文化背景的故事就是在阐释佛理。因为这个南美文化中的活人世界、终极消失等等,在佛教道理中真的无法合理安置,故而只是抛却成见去观察体会异域文化就好,没必要凡事都去佛法标尺衡量。

  《寻梦环游记》最有意思的点就在于将无比晦涩艰深的存在问题,通过记忆和遗忘进行了非常巧妙地解释。这一点,我个人很赞同。因为在现实世界、我们身处的世俗状态之下,遗忘和记忆确实是非常非常关键的人际关系的本质。若有联系,因有记忆;若是遗忘,便是空无。存在恶(仇恨),不如什么都不存在;即便要存在,那么还是存在善为好。故而,要么遗忘,要么是和善的记忆。

  常听说,对人最为严重的“惩罚”,不是永远仇恨,而是形同陌路、彻底遗忘。因为仇恨还是不断地记忆于心,只有从心中彻底删除痕迹、记忆消失(遗忘),才能从纠绕的关系中抽离出来。人世间最为温情的,莫过于永远记着他人的好,这是记忆,而且是温婉和善地美的记忆。所以佛教有知恩报恩、观功念恩的教导,使人导向善。其实这在《寻梦环游记》中得到印证,米格家族中,尤其是曾曾祖母和曾曾祖父之间的关系,如米格所说:“可以不原谅他,但不能忘了他。”

  最后,我还想以寥寥数语记下:墨西哥亡灵文化中的艾伯瑞吉,它是亡灵的引路神,它形态各异而且神通广大,它实际上就是活人世界中陪伴人的宠物。故而,活人应善待宠物——它会在亡灵世界中给与自己最好引导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