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古镇网红景点(2022年好玩的十大西塘古镇网红小哥排行榜推荐)
发布时间:2022-08-15

牌坊街舞龙表演。张凤山摄

潮州广济大厦

夜幕降临,伴随着《潮州人》这首温暖优美的旋律,多变而精致的灯光秀让广济桥上的24个亭台楼阁熠熠生辉。

千百年来,广济桥一直是汉江流域人民心中的文化地标。如今,经过保护修复,明代鼎盛时期“二十四塔”的历史风貌得以重新展现在世人眼前。古桥与现代“秀”就在汉江之上相遇。

近日,潮州古城被频繁“热搜”。广济桥、广济楼、牌坊街等景点一下子成了“网红”。这座古城又如何能清晰地保持岁月的肌理,让今天的居民与它和谐相处?业内人士认为,潮州的文物保护理念与新城建设并不矛盾,甚至相互促进。这怎么发生的?

沿着广济桥进入潮州古城,记者深入大街小巷,在已修缮或正在修缮的古建筑中寻找城市文脉延续的密码。

旧桥修复

“守旧”与“建新”可以相互促进

千百年来,广济桥一直存在于潮州人的日常生活中。

广济桥始建于南宋,是连接汉江两岸的重要交通线。从此,历代朝政官员纷纷转述修桥的努力。明嘉靖九年(1530)),形成“十八艘穿梭船,二十四洲”格局。70、80年代,他们在广济桥上喝茶聊天。吹风机是当时潮州人最舒适的休闲方式之一。

“这是一种既烟火又优雅的文化行为。” 潮州历史文化名城专家委员会委员吴志敏在潮州长大。他说,广济桥是潮州人的思乡之情。然而,长期以来,由于炮火、天灾、交通需要等原因,明代鼎盛时期的风光已不见踪影。修复广济桥已经成为很多潮州人的执念。

2003年,吴志民作为专家参与了广济大桥修复设计的评审,并密切关注修复过程。他说,讨论始于1990年,国家文物局在潮州举办“潮州广济桥修复示范会”,拉开了古桥修复的序幕。

它是什么样子的?修复到什么程度了?是否拆除桥身,重现明代开合灵活的浮桥……国内外学术“大佬”纷纷展开示威。最后,国家文物局于2002年8月成立专家组,在朝潮召开广济桥修缮方案现场审查会议,确定了按明代面貌修桥的原则。

广济桥的修缮工程复杂,因为这座桥还影响到潮州新城的建设、东西两岸的交通规划、汉江水质的保护等诸多命题。1980年代,广济桥不仅是连接潮州市汉江两岸的唯一桥梁,也是连接广东和福建的桥梁。从1958年开始,“复古”前的广济桥没有亭台楼阁,也没有浮桥,而是一座可以车辆行驶的桥。如果将广济桥恢复成“开闭式”古桥,如何缓解因桥“断”而造成的海峡两岸交通压力?

1989年,汉江大桥建成,两岸交通问题得到解决,广济大桥有可能改回“开闭”桥。同时,古桥的修复也推动了新桥——金山桥的建设。吴志敏说,潮州人在文物保护和新城建设上实现了并行,甚至相互促进。

此外,护送广济桥,是文保管理单位开展的越来越细致的古物保护工作。早在改建时,广济桥的石梁就采用后张法施工。底部开槽,拉伸预应力钢梁,在不影响景观的情况下分散桥梁压力,保证石梁质量,克服石料易折断的问题。然而,它无法避免汉江多年来对石梁表面的侵蚀。

2017年,广济大桥管理部门在水下文物检查中发现,部分桥墩底部部分被水“清空”。对此,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用时3年时间,对桥墩进行全面“体检”,力求在发生不可逆转的破坏前找到解决办法。

“这些水下桥墩才是广济桥真正的文物。”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曹进告诉记者。“文物的损坏是不可逆转的,修复得越多,真实性就越低。” 非常有必要对重要文物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小瑕疵”,以免日后花大力气修复。

如何将“空心”老宅还原成老宅,迎接它的流行?

潮州的“古意”,不仅在桥上,更在古屋、古城。

走进古城里的载阳胡同,映入眼帘的是一家由清代民居改建而成的客栈——“载阳客栈”,从中或许可以窥见潮州人对古代文化的敬仰之情。

载阳客栈原为“医府”,即士大夫的住所。客栈采用潮汕传统的“四点金”建筑格局,古瓦青石,精致典雅,经过翻修后仍保持百年前的风貌和风貌。

1950年代,客栈老板廖一鸣的祖父和旅居泰国的华侨廖振祥寄钱回国古镇网红景点,买下了这处房产,作为廖家的祖屋。廖一鸣,1977年出生,在这里长大。这房子。”廖一鸣说道。

然而,随着年轻一辈外出打拼,遍地生根,尽管有廖一鸣家人的呵护和维护,却像古城里许多年久失修的老房子一样,祖屋还是没能逃脱“空心”的命运,腐烂的木头脱落了。,杂草丛生。

在当时的情况下,大家都喜欢住商品房,追求新的生活方式,甚至抱着“舍弃”古宅的态度。然而,2009年,廖一鸣选择斥资100万元,用古法修复祖屋,改建成客栈。“潮州人所到之处,都有延续祖先香火的传统和愿望,很多文化的东西都渗透到了血液中。” 幸运的是,在潮州,修缮古建筑、祠堂的古老技艺,还是有技术的。比较完美的预订。

严格按照传统工艺还原房屋旧貌,廖一鸣与聘请的老工匠一拍即合:房屋内的木结构用榫卯固定;瓷器、木雕等装饰品都是经过修补、彩绘,甚至还有草根、贝壳灰等,材料都是自制的;空心人物雕塑部分缺失,根据木雕讲述的故事背景,推测并补充了原貌。

为古宅带来“人气”,是保护古老传统的最好方式。装修后的客栈古色古香,别具一格,却一一配备了现代化的生活设施。近年来,它越来越受到许多居民的欢迎。祖屋的整修,也帮助海内外廖氏一家在祖屋60周年之际重回潮州一家团圆。

这让廖一鸣感触良多。他说,如果有一个具体的东西,比如建筑、茶叶等,可能会让海内外的人们回忆起许多过去的故事,心中有了真正的寄托。“否则,对很多人来说,“潮州”'只是一个象征'。

古城复兴

在新旧碰撞中奔跑

同样的修缮改造,也出现在古城内的许多其他建筑上,一点一点为这座古城增添了更多的“生机”。

潮州古城的可贵之处在于它的历史从未间断。潮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2018年古城街区改造工程技术协调员陈夏阳说:“在古城里,人们只能观看千古百态和谐共存,尊古创新,才能源源不断地为古人提供‘新’。”

秉承这一理念,2018年,潮州市在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院的指导下,启动了古城“微更新”工程。同年古镇网红景点,潮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成立。“假古董”已成为专家的共识。

“如果人为干预,让区块‘震惊’,然后重新包装运行,无疑会切断历史。” 陈夏阳说

选择一些街道和小巷进行改造工作,包括一景巷,社会各界反响良好。街区立面改造坚持“一墙一屋一策”原则,避免“过度统一”。陈夏阳表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真正的街区不可能形成统一的建筑风格和色彩。参考当地文史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在墙体修复方面,除了坚持传统潮州灰化方法外,还部署了多项材料配比方案。在灰白色的主色调下,

街区的微更新,不仅仅是表面形象的追求,更是在完善设施、突出文化元素的精准发力,让街道更温馨、更宜居、更人性化——让古城“延长寿命”而不是“恢复活力”。

街区环境改善后,更多居民愿意“回归”,引发周边区域自主更新的连锁效应。怡景巷增加了更多的商铺,原有的民宿也提升了档次。

潮州古城文化旅游特色区总体规划专家组组长、华南理工大学广东旅游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吴志才认为,在潮州古城,沿街的休闲咖啡馆、陶艺馆等商铺,都符合潮州人的生活习惯。业态是当地居民日常休闲生活的重要场所。首先,它满足了当地人的宜居和商业功能。以邻里生意为起点,逐步发展旅游业务。

然而,微改造等工程项目并不是一劳永逸的提振古城的方式。需要进一步努力的是提高政府管理质量和民间文化创新质量。陈夏阳坦言,市民回归后,相关社区管理和基层治理也需要持续跟进,同时注重营造文创氛围。

“潮州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源于生活,实现了文化旅游与生活文化旅游的更好结合。” 吴志才认为,当地人愿意留下来后,在“小资大情怀”的模式带动下,潮州人不断丰富,打造了一批精品小店,如客栈、茶馆、购物店等。 、文创店等,使潮州古城成为一个适合文化旅游的地方。

“古城保护活化的本质是引导人流、文化、价值的回归。年轻人回归古城,活力回归;文化人回归古城,文化内涵丰富,投资人回归古城,价值提升。” 陈夏阳希望这条路能形成潮州独有的特色。(南方日报黄楚轩苏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