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孙不熟
重庆是一个炫酷、奇特而包容的城市。
近日,应重庆商报之邀,我与国内外一些自媒体博主参加了他们组织的“全球网络达人铜梁行”活动,游览了重庆市铜梁区的安居古城,这是一个被誉为与四川阆中古城、山西平遥古城、安徽惠州古城齐名的中国第四大古城。古城内屋舍俨然、阡陌交通,山水相映、错落有致,居民闲散、热情、好酒,颇有魏晋之风,山、水、田、城、人无不透露出巴蜀文化的精妙。古城目前的商业化程度还不深,是外地人游览重庆的一个妙处。
在游览安居古城之外,我还趁机到重庆主城区溜达了一天,虽然是走马观花,但却看到不少有意思的东西重庆主城有啥好玩的地方,这里与那些不熟悉重庆的读者做一个分享。
1、奇特而包容的都市景观
虽然早已耳闻重庆是一个摩天指数很高的城市,但我仍然没有对这个内陆城市的都市景观抱有多高的期待,去到渝中半岛后,我才被其炫酷的都市景观所震撼,解放碑一带超高层建筑的数量与密度并不比中环、陆家嘴、珠江新城等国内一流CBD差多少。一份数据也显示,中国(包含港澳台)前100名超高层建筑中,重庆拥有7栋,仅次于深圳、广州、上海、香港,高居内陆第一,且远多于北京、天津、杭州、南京、大连等东部沿海城市。
这是摩天大楼的表现,如果再算上复杂的高架桥系统、奇幻的“空中小火车”(跨座式单轨),重庆的都市景观在大城市中堪称一个异类。作为一个典型的山城,重庆没有大规模地改造地形地貌,而是很好地顺应了这座城市原本的山水格局,高层建筑、高架桥、轻轨列车与山体河流和谐共处、相得益彰,“空中小火车”穿楼而过的奇观更是成为重庆都市景观的一张名片。
另外,渝中半岛没有陆家嘴和珠江新城那样平整的地形,马路弯曲狭窄、起伏不定,走在高层楼宇的森林中,有时候还让人有一种置身香港中环的错觉,重庆“小香港”的美誉的确是有根据的。只不过,轿车上的泥渍以及随处可见的地摊小贩,才让人意识到这是一个内陆城市,而不是香港上海。租金水平也暴露出这里真实的经济发展水平,重庆高档写字楼的每平米月租金大概只有广州的1/2,上海的1/3,香港的1/6。
随行的朋友张银银(“杠杆游戏”微信号创始人)是重庆人,他告诉我,渝中半岛是老一代的CBD了,新的CBD在江北嘴一带。但在重庆,无论是解放碑还是观音桥,地摊小贩也是能看到的,这是重庆都市景观的一个特色,你可以把它看成是重庆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缩影,也可以看成是这座城市值得称赞的宽容度。的确,在北上广深的CBD,你是看不到卖水果的地摊小贩的。
2、中国楼市的一股清流
在这一轮房价暴涨中,重庆被誉为中国楼市的一股清流。今天的重庆,主城区内单价一万的房子大把,即便是一线江景房,也很少有超过两万的,稍远一点的近郊,五六千的房子都有。看均价(主城9区),重庆的房价很可能是GDP前15名城市中的最后一名。
重庆的房价为什么涨不起来?是重庆的经济发展不行吗?当然不是,重庆的GDP增长率已经连续N年居全国之首;是重庆老百姓的消费力不行吗?也不是是,重庆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次于北京上海与广州,居全国第四,高于其GDP排名,重庆的电影票房与汽车销量,都是另一座直辖市天津的2倍;是重庆楼市缺乏炒作的素材吗?更加不是,最近十年,重庆拿到的政策红利可能是任何一个城市都比不了的。
熟悉重庆政经发展脉络的朋友张大军分析,重庆房价不高主要是这样三点原因,一是供应量充足,重庆早在2002年就实施了土地储备制度,当时储备了40多万亩地,十年过去才用了一半,所以重庆的土地储备在国内主要城市中都是最宽松的,充足的土地供应了保证了土地市场的供需平衡,盘子足够大,地价炒不起来,房价自然也炒不起来。
第二个原因是公租房“搅局”,重庆究竟建设了多少公租房,可能找不到一个准确的统计数据,但大致数据是有的——4500多万平方米,大约70万套。这个数据几乎可以解决一个中等城市全部人口的住房问题,这与其他城市在公租房上的“小打小闹”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巨大的供应量保证了重庆公租房的申请门槛可以很低,大学毕业生、农民工、本地人都可以轻松申请。
更重要的是,与很多城市把保障房建设在城市边缘地带不同,重庆公租房中很大一大部分都在主城区,而且是主城区比较好的地段,诚意满满,这保证了公租房较好的使用价值,能够最大化地满足刚需人群的需求,且租金只有市场价的一半。
如此巨量的、廉价的公租房扎堆在重庆的好地段,这座城市的房子还怎么炒?
第三个原因是消费习惯的不同,这应该是整个大西南地区的共同特征,居民热衷于及时消费,而不是长线投资。前面说了,重庆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汽车消费、电影文娱消费、奢侈品消费在非沿海城市中都比较靠前,但普遍不太热衷于投资房产。重庆人的这一消费特征,在同为西南地区的成都、贵阳等城市中都能找到共性。
3、不限牌、不限行的雅量
重庆是中国首屈一指的汽车城,也是国内名列前茅的堵城。随行的重庆朋友张大军告诉我,重庆主城的拥堵不分工作日和周末,实际的拥堵指数肯定超过北上广深。但是很奇怪,这座城市仍然没有出台任何跟限牌、限行、限外有关的措施,在同等量级的城市中,重庆又成为一个异类。目前,北上广深以及天津、成都、杭州、武汉等同等量级的城市都或多或少地在“限”字令上做过文章。
当然,重庆坚持不限牌,跟这座城市庞大的汽车产业有一定关系,但这肯定不是全部原因,重庆汽车产业面向的是全国性市场,并非重庆一地,况且同样视汽车为支柱的上海、广州、武汉、成都、天津等城市早已实行了限牌或限行的措施,我相信这里面也是有一定包容度的。
对此,我非常欣赏朋友张银银的一句话:拥堵不是限牌的理由,就让大家堵着,这是人家的权利,每一个人都应该享有平等的路权,不应该区别对待。我相信大部分人都是理性的,如果拥堵程度的确超出大部分人的接受范围,不用政府限,开车的人也会逐渐减少的。
不过,张银银也说了,重庆虽然不限外,但路桥费还是比较贵的,外地车辆进重庆,每天至少要三四十块的过路费(执行并不严厉),本地车辆每年也要交两千多的年票费,这在全国都算比较高的。当然,价格杠杆总比简单粗暴的限外令要好吧。
4、稳健的工业经济
很多人认为重庆的GDP完全是靠固投堆起来的泡沫,但这可能是对重庆最大的误解之一。重庆产业经济的最大支柱不是房地产,不是能源,不是虚头巴脑的虚拟经济,而是实打实的制造业,其第二产业的增加值仅次于上海、天津与深圳,是中国工业第四城,而工业最大的两个支点是汽车与电子。
不知不觉,重庆的汽车产量已经完成对上海与长春两个老牌汽车城的超越,成为中国最大的汽车城。2015年,重庆汽车产量达到304.51万量,领先第二名上海的50多万辆。另外,在其他城市增长乏力甚至负增长的大背景下,重庆还逆势实现了15.5%的超高增幅。
不仅如此,重庆汽车产业在自主品牌上的成绩同样骄人,无论是自主品牌汽车企业的数量还是总体产量,在国内都是当之无愧的NO.1。自主品牌一直是中国汽车产业蓬勃发展之下的一个痛点,重庆能有这个成绩,是不简单的。当然,自主品牌做得好的,除了重庆,还有保定柳州台州与深圳等城市。
再说电子,最耀眼的是当属笔记本电脑,最近两年,重庆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笔记本电脑生产中心,全球每卖三台笔记本,就有一台是重庆造。凭借庞大的电子产品出货量,重庆还撑起了最早的一条中欧铁路,至今仍然是中欧铁路运量的最大货源。
特别值得一说的是,重庆的电子产业还不是一般人想像中傻大粗的加工贸易,而是在零部件、原材料、整机上中下游产业链精心布局了一个闭环的集群效应,这是一个生态系统的概念,不大可能出现产业外流的威胁。网上关于这方面的介绍文章很多,读者有兴趣可以自行查阅。
汽车与电子,被誉为现代工业体系中的两颗明珠,重庆均能拿到,你还能简单粗暴地说它只是一个靠固投拉起来的城市?
5、富有活力的农村
重庆的都市景观是炫酷的,其农村也没有凋敝,相反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活力,这个首先体现在农旅产业的繁荣。我们游览的铜梁区,是渝西北的一个近郊区,无论是经济发展水平还是旅游资源,都算不上特别出众,但就是这样一个区,我们随便走走就看到三个大型农旅项目,而且花样百出、创新多变,有的是以花卉为主题,有的是以婚纱摄影为主题,有的是以特色古镇为主题,都不带重样的。
我问同行的张银银,一个区就有这么多的农旅项目,重庆人有那么强的消费力吗?张说重庆人就好这口,喜欢玩,一到周末就喜欢出城找个乐子,所以农村旅游产业非常的繁荣。2015年的数据显示,重庆乡村旅游接待游客1.2亿人次,同比增长20%;综合收入210亿元,同比增长10.5%。1.2亿人次的接待量相当于全市游客接待量的30%,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近40万人。
以我们游览的安居古城为例,从2014年春节开街到现在,短短两年,安居古城就已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跻身“中国四大古城”之列,并与四川阆中古城、山西平遥古城、安徽惠州古城另外三个古城建立战略联盟。数据显示,景区年接待游客大约500万余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大约15亿元。2016年,古城还吸引到央企中铁集团的兴趣,中铁将投资200亿元,打造13.2平方公里的安居古城景区,争取建成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际一流的旅游度假目的地。
重庆农村活力的另一个例证是农民的原地就业现象。之前我一直没有搞清楚重庆的土地流转与地票交易制度是怎么一回事,这一趟重庆之行,才算明白一个大概。朋友张银银的老家就在铜梁农村,他介绍他们村的一部分农地做了流转之后,被企业家用来集中种植花卉与盆景,农民除了能收取一定的租金,还能被企业家雇佣到自家的农田里种植花卉,另外领一份接近2000元的工资。
张银银介绍,只要不更改农地的使用性质,这类土地流转在重庆是被允许的,这个做法实现了大量产业资本进驻重庆农村,让很多农民在自家农地里获得了就业机会。
除了土地流转,地票交易制度也是重庆一个重要的制度创新,通俗地说,就是可以用偏远农村的宅基地指标拿来置换城市里的建设用地指标,农民如果不想要自己的宅基地了,就可以申请将其复垦为农田,然后把这个指标拿到地票交易所交易,与其他地区的农地做增减平衡,城市里的建设用地指标就获得了增加。这个制度一方面让偏远地区、没有拆迁机会的农民也能享受到城镇化的红利,另一方面也为城市的发展增加了建设用地指标。
数据还显示,实行地票交易制度之后,重庆的土地使用效率提升,基本农田的面积不断没有减少,而且还增加了。
小结:
这一趟重庆之行,印象最深的还是重庆相对健康的房价,以及兴旺的农旅产业。
房价低首先跟重庆的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口流动情况有一定关系,但更重要的还是市场的供求关系把握得好,政府没有主动地去营造土地紧缺的市场氛围,其中有一些好的措施完全是可以复制到其他城市。比如4500万平方米、70万套的公租房,这听上去是一个挺大的数字,但其实对很多同等量级的热点城市来说,不过是两到三年的土地出让量。如果这些热点城市愿意拿出两到三年的土地出让量用来建公租房,这些城市的房价一定会降下来。牺牲两到三年的土地出让收入,就能获得一个相对健康的房地产市场,让一座城市的居民可以从容地工作与生活,这笔账到底值不值?以前不知道,现在知道有重庆这么干过。
农旅产业的繁荣,在很大程度上要得益于土地流转与地票交易制度的建立,但这个模式不一定能轻易复制。首先,重庆是全国两个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一(另一个是成都),有一些别的地区没有的政策优势。其次,重庆山地多、平原少重庆主城有啥好玩的地方,其农田的产出是不高的,这为其地票交易与指标置换创造了相对宽松的舆论氛围。这两个条件的确不是每个地区都具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