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湘南起义纪念馆(参观湘南起义馆观后感)
发布时间:2022-08-19

宜章县党史专家刘胜洪讲述“插标分田”的历史

湘南起义纪念馆里的英烈谱

楚粤孔道,古城宜章。

83年前,几位世纪伟人,在这里创下惊天义举,播下红色种子,燃起星星之火。镰刀斧头砸向黑暗,红旗一夜遍湘南。

风雨沧桑。2011年5月17日,当我们来到这个湘南起义的策源地,追寻红色足迹,发现当年的壮怀激烈,如今一切归于平和。

守护历史的,只有宁静与安详。

智取宜章

一条陈年的老巷,一座清代风格的院落。

坐落在宜章县南关古街的湘南年关暴动指挥部旧址,苍松翠柏,郁郁葱葱。这里曾是清政府守备处,后来成为县女子职业学校。1928年1月,湘南起义的第一枪在这里打响。

1928年1月初,朱德、陈毅率南昌起义军余部,千里转战进入粤北、湘南一带,与中共宜章县委商定共同发起暴动。

当时的宜章城,没有国民党正规军,防守力量非常薄弱。而宜章县委掌握了一支颇具实力的武装,这就是胡少海领导的游击队。

胡少海北伐时曾在程潜部队当过营长,因不满蒋介石残杀工农的行径,便在湘粤边拉起一支队伍。在宜章县委帮助下,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部队也整编为党领导下的革命武装。这一切都是秘密进行的,胡少海的身份从未暴露。朱德、陈毅决定利用这一有利条件,智取宜章。

1928年1月11日,胡少海带领先遣队,打着国民党第16军第140团的旗号开进宜章城,称回乡“协助地方维持治安”,并放话“团长王楷”第二天将率大部队进城。次日,化名“王楷”的朱德,与陈毅率部进入宜章。国民党地方官绅摆下“鱼翅宴”,为部队“接风洗尘”。

当晚,朱德、胡少海领着14名干练的卫士,带上驳壳枪准时“赴宴”。

“鱼来啦!”酒过三巡,大厅传来跑堂一声呼喊。这是事前约定的信号。

“当啷”一声,朱德霍地起身,掷杯于地。

“不许动!”一队工农革命军战士冲进大厅,国民党县政府官绅20多人瞬间成为俘虏。

与此同时,陈毅、王尔琢等指挥部队,迅速解除了县城挨户团、保安队等武装,俘虏警察及民团400多人,打开监狱放出革命人士与无辜群众。

很快,绣有镰刀、斧头的红旗飘扬在县城上空。那一刻,风涌云起,百姓奔走欢呼:“暴动了”、“胜利了”。

2月6日,宜章县苏维埃政府宣告成立。

因为距农历除夕仅10天,此次暴动又被称为“年关暴动”。

年关暴动指挥部旧址,如今成了一座纪念馆。院落中央,一口古井依旧泉水充盈:1928年,朱德来到宜章后,经常在此提水饮马,保持着劳动的习惯。

这座写满历史沧桑的院落,是湘南起义诸县中惟一保存下来的革命遗址,现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

风卷红旗

智取宜章,揭开了湘南起义的序幕。

至1928年4月队伍转移至井冈山、实现朱毛会师止,起义共历时3个多月,革命风暴遍及20多个县,近100万人参加了起义。

作为亲历者,肖克将军在1928年4月曾赋诗一首《登骑田岭》:“农奴聚义起烽烟,晃晃梭镖刺远天。莫谓湘南陬五岭,骑田岭上瞩中原。”描绘了当时风卷红旗的壮观与豪迈。

朱德、陈毅和中共湘南特委,把武装暴动与建立政权、解决农民土地问题密切结合起来,先后建立了8个县苏维埃政府,土地革命更是开展得轰轰烈烈。

在采访中,我们看到了这样几件珍贵的文物:一眼看去,这只是几根长约一米、宽三五厘米不等的普通竹签。由于年代已久,竹签已经发黑,但仔细查看,仍可见上面隐约写着人名、稻田位置和面积。

在党史专家的眼里,这几根竹签所承载的历史,足以超过许多同样作为文物的恢宏建筑、飞机大炮。

今天的湘南农村,山河依旧,当年“插标分田”的稻田依然有农民躬耕。宜章县原党史办助理研究员刘胜洪,为我们复原了80多年前的情景——

1928年3月,湘南特委在永兴召开湘南工农兵代表会议。会议确定了“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少地农民”的原则。湘南特委还在永兴湘阴渡试点,总结出土地分配办法:以乡为单位进行土地分配;以原耕地为基础,抽多补少,抽肥补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