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灯笼制作教程_ 中秋灯笼制作
发布时间:2022-08-27

捏一条竹篾,折处对着烛火微烤,轻轻用力,一角苍遒的竹褶便诞生了。“弯曲部分需要用火烧一下,才能更好地定型。”迎着昏黄的灯光,刘东明一边用竹篾扎制骨架,一边讲解花灯的工序。

刘东明正在制作高明花灯。

在高明区杨和镇河西居委会大塘面村,年逾半百的刘东明因花灯制作远近闻名。他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跟随父辈学习花灯制作手艺,40年来一直延续着传统工艺,经他手而出的各式花灯不计其数。

慢工细活 十余道工序手工制作

穿过门廊走进屋里,刘东明并不宽敞的客厅架起了高高的竹架,上面错落有致地挂满了花灯。一旁的刘东明正弓背伏案,手握毛刷在花灯骨架上裱糊彩纸。

对于刘东明来说,经过了一个冬天的忙碌,过年要卖的灯笼也已经制作接近尾声。如今50岁的他,这样的场景已经过了四十年。

“除了彩纸是彩印的,其余工序全靠手工,相当费时费神。”刘东明说,制作花灯需要经过破竹篾、扎灯骨、糊灯纸、扎彩旗等十多道工序,一盏80厘米的大花灯通常要花上大半天时间。

年逾半百的刘东明因花灯制作远近闻名。

由于花灯制作过程没有图纸,手艺人的经验与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据刘东明介绍,来搭灯架的竹子很有讲究,一般选用生长两年左右的竹子,太嫩容易收缩,太老容易折断,而且竹子裁剪的尺寸越精准越好。“从削竹篾开始到做成竹架,就需要一天。”

刘东明坦言,刚开始扎花灯很辛苦。用篾刀削篾条时,一不小心竹丝就会刺进手中,鲜血直流。“得学较长时间,才能基本掌握要领。”煮浆糊也有技巧,要将原材料按比例调配好,才能有足够黏力,纸粘上去才不会发霉也不发黑。

客厅里错落有致地摆满了花灯。

谈话间,刘东明已将打磨好的竹篾慢慢打弯做成圈,再将三个竹圈以砂纸、浆糊缝合。砂纸很脆弱,但刘东明用手沾上自制的浆糊不断揉细后,融合了浆糊的砂纸变得十分坚韧,砂纸与浆糊紧紧缝合了竹篾两端,构成一个结实的椭圆形竹架。

灯骨扎好之后就是裱糊彩纸了,贴上传统喜庆人物或有吉祥寓意的花纸,诸如子孙满堂、灯花报喜等,就能让整盏花灯鲜活起来。

今年刘东明共制作了66盏花灯,当中有50多盏是本镇和邻镇的数十个村庄的村民预订。刘东明解释称,“66”有“六六大顺”之意,每年他都会做够66盏花灯,寓意新的一年吉祥顺利、安康幸福。

子承父业 与花灯结缘四十载

刘东明每年10月过后便着手开始制作各种灯笼,而他扎得最多的是“添丁”花灯。

在粤语中,“灯”与“丁”谐音,春节期间“挂灯”是高明诸多村落世代传承的一种传统习俗,寄托添丁生子的祝福。上一年生了儿子的人家,都会购置一个花灯挂在本姓氏的祠堂上。

每年,刘东明都会接到不少添丁花灯的订单,他制作的花灯款式主要有“八角形花灯”和“宫廷式花灯”两种,其中“八角形花灯”形似橙,故又名批皮橙,民间叫细灯、灯仔;“宫廷式花灯”呈方正形,像日字,故名叫日字灯,又叫方灯。

砂纸与浆糊紧紧缝合了竹篾两端,构成一个结实的椭圆形竹架。

据刘东明介绍,他出生于一个花灯世家,10岁开始跟着爷爷爸爸学习彩扎技艺,“小时候一个花灯能卖到五至七分钱,父辈花灯生意好的时候,一年光80厘米的大花灯就可以卖出数百盏。”刘东明说,扎花灯在当时是个很不错的营生,父辈们靠着编灯笼的手艺养家,一旁帮忙的他也练就了扎花灯的好手艺。

后来随着生意缩减,家里兄弟姐妹都选择了别的行业,现在只有刘东明继承了手艺。回忆往事,刘东明心里高兴,立即打开话匣子,“传统彩扎技艺复杂,学起来难度大,很辛苦”,刘东明从煮糊浆,搓纸丁、修竹片、矩折竹蔑开始潜心学艺,经过数年磨炼,练就出扎实的基本功,掌握了行糊手法、用纸丁捆绑粘接、绘画、剪纸等技艺,很快就能独当一面。

对于自己的手艺,刘东明很自信。“上世纪90年代,他扎制的花灯曾参与市级民间花灯展览,吸引很多人驻足观看。”说起当年情景,刘东明双眼放光、眉飞色舞。在他的记忆中,每到春节,各式花灯都会挂在祠堂和小巷里,做花灯、赏花灯成为当地村民过春节元宵的情趣所在。“花灯承载着人们美好的愿望,代代相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