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兵马俑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2-09-03

武士俑的褪色手臂——残存色迹引我们遐想2200年前陶俑大军入土时身上的艳丽色彩。这条手臂展现了那个时代的典型铠甲样式:片片皮革以漆覆盖,然后用红色带固定在一起。手呈空拳状,便于抓握武器。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朝的开国皇帝,公元前221年至前210年在位期间立下诸多功绩:这个独断专行的改革家不仅修筑了最早的长城,还统一了国家的文字、货币和度量衡制度,同时为英语的“中国”一词提供了词源(“China”来源于“秦”在英语中的发音“Chin”)

今日造访西安兵马俑博物馆的游人所见的颜色单调的灰陶俑,实际上最初是野心勃勃的统治者为自己辞世后营造的彩色梦幻。

大规模批量生产——制俑工匠从几十个模具中挑出一个,制成头部粗坯,然后从一系列基本款式的发型、耳、眉、胡须中挑选部件为俑头添加细节。俑身单独制作,同样是用各种标准部件组装而成。最终完成的陶俑形貌各异,恰如真人组成的大军。

当然了,秦始皇这样的举措也在为自己的来世做准备,他下令建造了占地90平方公里的陵墓。秦朝时的陶俑大军并非今日这般色彩暗哑,而是披着各种超自然的浓烈色彩——红、绿、紫、黄等等。遗憾的是,大多数色彩都没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还有发掘后暴露在空气中所受的损伤。

早期发掘过程中,考古学家们往往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陶俑的色彩在西安干燥的空气中逐渐消退。一项研究表明,颜料之下的漆层暴露在空气中仅15秒就会卷曲,4分钟内便会剥落——煮熟一个鸡蛋的时间里,承载着悠悠历史的生动色块便丧失殆尽。

如今,好运气加上保护技术的进步为我们揭示出兵马俑的真实色彩。在西安最著名的俑坑一号坑进行为期三年的挖掘后,一百多名士兵重见天日,其中一部分带有彩绘痕迹,比如黑色头发、粉色脸庞,还有黑色或褐色眼睛。佣坑底部发现的陶俑保存得最为完好,因为这一区域由洪水形成的泥层发挥了保护作用,相当于给陶俑进行了一场为期2000年的水疗。

上一次对一号坑进行的发掘于1985年戛然停止,原因是一名工人盗窃了一个俑头,此人随即被处死——可以说是一头换一头。在之后漫长的空档期中,中方研究人员与德国巴伐利亚州文物保护局专家合作研制出一种叫做PEG的防腐剂,用于保护兵马俑的色彩。在最近的发掘过程中,带有彩绘的文物刚一出土,工作人员便用该试剂喷涂其暴露在外的色块表面,随后用塑料膜包裹,以保持其湿度。色彩最为丰富的陶俑与周围土块一起移至现场的实验室,进行进一步处理。令人欣喜的是,用于保护古老色彩的现代化技术似乎颇显奇效。

沿着一号坑北侧的一条狭窄坑道进去,红土上散落着陶制背包一样的器物,这些物件实际上是装满铜镞的箭菔。绕过刚发掘出的一辆战车残骸,掀起塑料布,露出一面长1米、参差不整的盾,上面的木结构已经腐蚀殆尽,但明亮的红、绿、白色彩绘印迹留在了周围的土层上。这些文物,为我们了解秦朝的艺术文化领域及当时所使用的色彩提供了宝贵线索。

几步之外,一面完整军鼓的皮制表面也在土中印出华丽图案,深红色的线条如发丝般细腻。这些文物,连同此地发现的纺织精细的丝绸和麻布,为我们了解秦朝的艺术文化领域及当时所使用的色彩提供了宝贵线索。

期待新发现——杨靖毅蹲在刚出土的一堆杂乱残片旁,将陶俑身上最后的尘土清扫干净,之后便会展开修复工作。随着发掘的步伐离皇陵中央墓冢越来越近,考古学家们期待着发现更多关于兵马俑的离奇故事。

如此之多的色彩与艺术纹样印存在土层中,更加说明了土层的重要性,这亦是保护目标之一。迄今为止,这座庞大墓葬已经发掘的部分仅占总体的不足1%,因此,要想将剩下的部分全部出土,恐怕还需花费数百年时间。2011年,秦俑博物馆在76米高的中央皇陵侧翼启动两项长期发掘项目。十年前对该区域进行的探索性挖掘出土了一批从事杂技、角力等宫廷娱乐生活的“百戏俑”。随着更加广泛深入的发掘工作将带来“令人震惊的发现”。

秦俑发掘现场——图中间一大堆陶俑残片仍然保持着出土时的原貌。远景中的建筑师正为遗址区域及发掘出的文物绘制三维图。图中正处于发掘过程中的区域在一号坑内,编号为T23,位于一号坑已修复陶俑的主要展示区之后。

早期进行发掘后,兵马俑身上的裂隙和瑕疵都用石膏填盖,如今,随着博物馆观念改变为倾向于还原历史真相,俑坑西侧一支披着伤痕的新大军正逐渐成型。每一尊陶俑身上都可清晰看出修复的手工痕迹。这似乎是在拼凑远古的谜题。

文章来源:http://www.toutiao.com/a409910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