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大湾区包括哪些城市(我国湾区城市群的分布)
发布时间:2022-09-06

樊纲,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教授,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

由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一国两制研究中心主办,腾讯公司承办,广东省港澳事务办公室、国务院参事室公共政策研究中心指导的《首届粤港澳大湾区论坛》20日在香港召开。

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教授,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将面临两大转型:第一个转型,从单一的城市向城市群转型;第二个转型,从原来的金融中心(香港为代表),服务业中心、制造业中心,向科技中心转型,不是说否定过去的金融中心、否定过去的制造业中心,而是需要更多的科技创新、更多的科技创造。

粤港澳的发展涉及城市群的发展,首先这些城市群要达成建设的共识。

香港过去这些年的发展,已经与深圳等内地城市有些差距,香港“拿了一手好牌”,拥有完善的法制以及不少著名的大学等,但并未见知名的企业,全球排名靠前的公司包括腾讯和华为等都在深圳。这是香港需要反思的地方,这同时也是未来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过程中,香港值得挖掘的潜力。

未来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中,香港除了继续发挥已有的金融中心角色外,更应该延续过去的传统,更多挖掘深广地区的优势,“总有香港稀缺的资源”。过去几十年的发展,内地培养了越来越多高精尖的人才,香港应该想办法更多的引进他们。除此之外,相较于香港来说,珠三角地区资源充沛,成本又低——这是香港稀缺的。

只有大湾区各个地方达成建设的共识,大湾区的建设才会更顺利。在过去给有关部门的建议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希望能够有更高级别的机构来进行协调。这是因为,包括过去深圳的发展规划等,都是由更高级别的机构进行协调的。现在大湾区几个城市都属于一个级别的,并没有谁主导的概念。若是有更高级别的机构进行协调,大湾区的发展建设会更顺利。

粤港澳湾区与其他湾区不同之处,在于有梯度差异,产业链健全,研发之后可以在区内制造,且制造业成本低,如果能把这些优势放在一起,空间就更大了。

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也要重视城市群,有了城市群的概念,融合就变得容易。整个大湾区的发展对各方都有好处,并不涉及利益分配的问题,也不涉及哪一方牵头,区内各方走得快的就能多得一点,各自要思考怎样能发展得好些,而不是分配一个大蛋糕。

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需要思考怎样有一个有效的协调机制。粤港澳大湾区内的企业的联合体、商会可以发表诉求,阐述遇到的障碍,知名企业、大企业也需要积极与政府沟通、游说。

粤港澳大湾区内的大学现在都在发展,未来都能够发展作用。科技的进步是随机的,并不是有规律的,无法预测哪个大学下一步能实现新的想法。粤港澳大湾区要创造好的条件,重视教育,创造好的环境,让好的想法能够落地。

以下为速记全文:

粤港澳大湾区的正式英文翻译是“Guangdong-Hong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翻译的很准确,地理很清楚,但是我们感觉有点长,所以我们有一个建议,我把它缩写一下,让大家记得更清楚,叫“China’s Great Bay Area”。

这个概念也准确,因为什么呢?中国没有比这个湾区更大的湾区,待会儿还要跟世界各国的湾区比,现在处在什么境况。将来不仅是中国的最大的湾区,而且在世界上不久的将来也会成为世界最大的湾区。所以说“China’s Great Bay Area”不会产生歧义,不会把我们和环渤海和长三角混淆起来,我们就是中国最大的湾区。

刚才周其仁教授的主题是“密度和浓度”,我们这儿的主题是“转型”,要建设这个大湾区,要使大湾区发展得好,能够对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做出贡献,我想我们这个地区面临两大转型:第一个转型,从单一的城市向城市群转型;第二个转型,从原来的金融中心(香港为代表),服务业中心、制造业中心,向科技中心转型,不是说否定过去的金融中心、否定过去的制造业中心,而是需要更多的科技创新、更多的科技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