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自相矛盾意思(工学矛盾不矛盾)
发布时间:2022-09-08

幽默感,既是自我乐观心态的体现,也是敏捷思维的反映。

想要培养自己的幽默感,除了先天的性格因素之外,后天的思维培养也是很重要的。

当你能够掌握到幽默思维的“触发机制”,不管你私底下是不是一个沉默、内向的人,在必要时你也可以因地制宜地发挥出自己的幽默感,跟别人开起玩笑来。

一般来说,幽默思维的机制,就是“用不寻常的理解方式去解读寻常的事物”,这是一种思维转换。

只要这种“思维转换”能够做到合乎情理而又出人意表,那么别人对于事物的理解跟不上你的节奏,从而出现理解偏差,于是就很容易触发笑点。

例如你朋友得知你昨天去医院看病,便关心地问你身体怎样。如果你觉得这个时机可以开玩笑,那你就可以说:“医生说我的病情已经到了末期,吃不吃药也没关系了。”

你朋友大惊:“啊?是什么病这么严重?”

这时你才一脸调皮地说:“感冒啊,已经到了末期,就是差不多要好了,所以就不吃药啦!”

朋友听到你这样回答,肯定对你翻了个白眼,笑着去“骂”你,但这个轻松的谈话气氛就被建立起来了。

可以看得出,这是一个需要“铺垫”的笑话。这个“铺垫”,除了用话语去转移听众的注意力之外,你还需要通过你的神情和语气,去加深你话语转移听众思维的力度。

因为如果你用轻松自在的去说,就很难让这些话语在对方脑海里形成强烈反差的“思维定势”最后你揭晓答案的时候,对方就不会有任何出人意料的感觉。

这就是说笑话的基本机制,用一条公式去描述,就是:讲笑话=铺垫+思维误导+抖包袱。

以下讲述的八个技巧,都是属于这条公式的运用。

故意曲解语义我们说话,肯定会有一些词语或者句子,表达出来的意思是超过一个的。

只要你懂得利用我们语言中的这一特性,有意无意地故意曲解对方话题中词语的意思,就能够让对方的思维“转不过弯”来,引人发笑。

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在餐厅,你问朋友吃什么,朋友说“随便”,那你就可以曲解这句话,反驳对方:“对不起,这家餐厅并没有‘随便’这个菜式。”

再如,你女朋友跟你分享去看电影,她说电影一结束片尾字幕出来,全场所有人就立刻站起来鼓掌了。

想一想,这句话曲解的地方在哪里呢?当然就是“鼓掌”这里了,因为这句话并没有具体表达,大家是因为什么事而鼓掌,所以这个“空间”,就可以用来曲解了。

你故意反问女朋友:“为什么鼓掌呢?是不是庆祝电影终于放完,可以回家吃饭了?”

又如,别人问你喜欢什么样的女生呢?你直接说一句:“大波浪的”。懂的人,自然就会懂的。

上述例子这种幽默思维,也是建立在对话语的铺垫之上,不同的是,这个铺垫是别人给出来的,所以已经有他们的“思维定势”,你只需要“不按照他们理解”的那样去理解这些话语就行。

所以当你听到某个朋友骄傲地说“我简直是天才”时,为了让对话更有意思,你就不要按照对方所表达的意思那样去理解,故意曲解朋友说:“是在不要脸这方面吗?”

这种回应方式,就比起“不是啊”,“你确实是”,“我不觉得”这些有意思很多了。

运用谐音产生误解除了对字面意思的曲解,利用文字发音相似性开玩笑,也是一种曲解的幽默方式。

例如,有一只螃蟹出门散步不小心撞到了泥鳅,泥鳅很生气:”你是不是瞎啊?”

螃蟹很惊奇:”怎么会呢?我是螃蟹!”

还有,小明问老师:“老师,请问网上银行可以简称成什么啊?”老师答道:“网银啊!”小明再问:“那手机银行呢?”老师:“……”

有意无意地曲解对方话语中具有谐音的字句,或者利用谐音去“做文章”,就会很容易产生思维反差,当对方领悟到你谐音表达的意思时,对方就很容易发笑的。

但由于运用谐音这个方法,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有一个很好的时机,而这些时机往往可遇不可求,无法主动制造幽默,所以运用起来就比较困难。

但平时注意对同音字或者同音词养成“敏感辨别”的习惯,一旦发现某些词句可以利用谐音,就要抓紧机会幽默一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