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月与安生》豆瓣影评:林冲与鲁智深
- 《机械师2:复活》豆瓣影评:这是一部套路都诚意欠
- 宋小宝 袁姗姗 陆浩叔叔《遥远的距离》老年潜伏小
- 《微爱之渐入佳境》影评:文艺青年狂想曲
- 《青云志》第三集芒果TV\腾讯视频
- 《28岁未成年》豆瓣影评:我从未离开你,因为我就
- 《奇迹笨小孩》电影影评:哥哥给妹妹治病,从草根
- 九阳邪君(鬼道邪君)
- 《权力的游戏第七季》豆瓣影评:写在每集播出之后
- 《一起同过窗第二季》豆瓣影评:至今仍然怀抱着各
- 《小羊肖恩》影评:从动物收容所到流浪人
- 山银花药价暴跌的真正原因
张玉堂当时为什么能火?张常锁说,我父亲把相声带到西安,根据西安观众的口味进行了改革,我父亲把陕西的文化风俗、民俗戏曲糅到相声里来了,并把陕西直爽的风格融入北京、天津的表演方式中去,直接和观众交流。
郑小山曾在张玉堂的西安市实验曲艺团说相声,现在已经退休,身体条件允许时他会上台说一段。大多数时候,他就在舞台后面听徒子徒孙们在台上说,有哪儿说得不地道、不正确,他们下台之后,他就会指点一下。当孩子们有不明白的问题时,也会向他请教。郑小山说:“现在的孩子们没有了学徒的经历,光看着本子可能不一定会说,这时他们会让我给讲讲当年是怎么说的。 ”
当年,郑小山曾目睹过西安乃至全国相声的盛况,他笑道,过去学相声、说相声比起今天的条件来可差远了。他说:“在西安,一开始我们在电线杆子下面撂地,后来能支起块旗来了,再后来有了游艺市场。快板名家李润杰先生最早在红星相声社演出,就是现在的西安平安商场附近,还有当时的解放市场,也就是现在的西安开元商城,这几个地方都是过去西安相声园子的所在地。张玉堂先生来西安之前是在山西运城演出。1955年,相声社团国营后,张先生带头说新唱新。张先生的演出很独特,善于表演,张先生在声音方面有所欠缺,便以表演见长,他的说新唱新也能拿人。老先生思想进步,发自肺腑地热爱新中国,在台上说新中国的段子就比较多,很受欢迎。 ”
有人说,苗阜的《哭论》是继王长友的《哭论》之后最好的版本。苗阜解释道,这种说法太得罪人了。但他并不否认, 《哭论》是其相声风格的典型写照。在《我爱陕西话》等相声作品中,苗阜曾多次拿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以下简称“斯坦尼” )的表演体系来抖包袱。但在采访中,苗阜却认真地谈起了斯坦尼,并即兴为记者表演了《哭论》里送客的一段,“兄弟,哥哥没事儿。哥哥呀……你嫂子这事也算解脱了。你是不知道啊,你嫂子疼啊!谢谢你们了。回头有机会,哥哥请你们吃饭。 ”还有一段丈夫回到家里的自述,丈夫对着妻子的遗像说:“你真狠心哪!当年说好的同年同月同日死,你先走了,我怎么办?小孩子还吃奶呢,我也想照顾孩子,可我没这设备啊……”这段是苗阜加的。
斯坦尼,让苗阜受益良多。苗阜说:“相声这门艺术其实是偏布莱希特风格的,但我个人的表演同时又是结合了斯坦尼体系的。过去,相声表演也有‘第四堵墙’ ,相声演员跟观众是不交流的。现在不同了,相声演员也跟观众交流,有跳进跳出一说。斯坦尼的表演体系,在老一辈表演艺术家里面,我比较推崇石挥和于是之二位先生的表演。我的相声里面也有大量的表演,表情变化和肢体动作比较丰富,要真听真看真感受, 《哭论》是个典型的例子。现在表演《哭论》的人不多,因为这样的节目不给演员铺垫情绪的时间,情绪必须瞬间酝酿出来,难受时还得笑,这点把握不好,整个节目就砸了,难度非常高。 ”
相声通常仅仅被当做语言的艺术,但在苗阜这里,相,即表演。苗阜有个招牌动作,喜欢两只手向右一举,或模仿孔雀舞,或作兰花指,这一动作被他的徒弟卢鑫学了去,演出效果也非常好。李俊说,青曲社整体的表演风格都在朝苗阜的路子上靠。如果说,苗阜的风格是青曲社陕派相声的面子,那么,以王声为代表的大学生相声演员们就是青曲社的里子。
恰同学少年
现在,青曲社火了,“王声”二字成了这段时间陕西师大微信公共号的热门词汇,苗、王二人更被人昵称为“喵汪” 。
在相声开场前,一般会有一段长达一个小时左右的评书,演员不用麦克风。这段时间点正是晚上的饭点,台下零星坐着几位观众,王声正在说《三国》中“庞统献连环计”一段。渐渐地,观众开始入场了。一位女观众从台前走过,光顾着找座位了,一抬头才发现王声正在说书,下意识地说了一句“妈呀” 。这时,王声接了一句,“叫哥就行” 。正在找座的观众和台下的观众都笑了,王声仍继续说书。
王声,苗阜的搭档。师从郑文喜,与苗阜是发小,在铜川市曾就读于同一所小学,后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的绝大多数毕业生都会选择相对稳定、收入较高的教师行业,王声却是个例外。郑小山说:“王声从小就喜欢相声,后来王声上了大学,苗阜去了铁路局工作,当两个人再次相遇时,一拍即合说起了相声,我觉得他们这对组合还是挺新颖的。 ”李俊说,在青曲社刚成立的时候,王声全身心地投入了创作。 《满腹经纶》中,关于汪精卫的那段就是王声加的。苗阜经常说,我给扔出去,王声负责收回来。王声与一般的捧哏演员给观众的直观印象不同,他的词儿特别多。像《批三国》 《礼仪漫谈》等段子在二人一扔一收的过程中,观众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而在二人的相声中经常可以听见英语的包袱,比如《学富五车》里出自初中英语教材的李磊和韩梅梅的段子,这是“80后”的集体记忆;像迈克尔·杰克逊的歌词Just beat it就被谐音为陕西话“毙咧” ,这个小包袱在记者就读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期间,也在同学之间使用过,听到这个包袱时,仿佛听到了乡音。
在青曲社茶楼,年轻观众占相当大一部分,有成双成对的情侣,也有结伴而来的学生。可以说,与去电影院看电影一样,去茶楼听相声在西安是一种较为时尚和容易为青年人接受的约会方式和文化消费形式。青曲社能够戳中这些人的笑点,一是因为说相声的演员大多是年轻人,他们知道年轻人在想什么;二是因为青曲社的成员有不少像王声这样的大学生,甚至研究生,他们能够比较得当地把握好相声雅与俗的关系。
在今天,不管是作为演员还是观众,大学生为相声这门艺术都注入了新的活力。“王声的包袱知识含量就多,翻出的包袱跟原来不一样,但大家都能听懂,因为现在大部分观众都上过大学。 ”李俊说。
现在,青曲社火了,“王声”二字成了这段时间陕西师大微信公共号的热门词汇,苗、王二人更被人昵称为“喵汪” 。陕西师大中文系教师霍炬点评“喵汪”的相声,“除了活儿好之外,最大的贡献是树立了哏行的新风,捧逗文明自然,汪班主虽捧而气度大,喵班主虽逗而有节制。比起作践捧哏的毛病,更接近老一辈的风骨德行” 。王声的学姐杨素秋写道:“一个市井,一个文人,这一定是他们特意的定位。苗阜的粗口,王声连捶带打。苗阜有意念错字儿,王声也要文绉绉地纠正。搭在一起很有趣。他们故意造成下里巴人和阳春白雪的反差。 ”
上大学的时候,王声是个文艺青年,办过文学杂志,演过话剧,现在与求学时代的联系则是,他的包里永远装着本书。苗阜说,王声不管去哪儿,包里都会装本书,到了一个地方,就自己坐在那看书。喜欢看书的人都有淘书的“毛病” ,王声也有。虽然在网上买书,用移动终端看书已经非常普遍,但王声依然坚持去实体店淘书的习惯。苗阜曾问过王声为什么不在网上买书,王声说:“没有惊喜感。 ”
王声听说记者也是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便和记者侃起了校园往事,当听到记者说起当年“啃”托马斯·品钦的《万有引力之虹》等晦涩难懂的后现代小说时,他笑着说:“我包里现在就有一本品钦的《性本恶》 。 ”读大学时,中文系的学生更喜欢攻读先锋前沿的作品,迈向社会之后,反倒更偏向传统,王声说:“现在经常翻的是四大名著和雨果这些作家的经典作品。 ”近年比较热门的社会派推理东野圭吾和硬汉派推理作家布洛克也是王声的菜。
鹤翔是青曲社唯一的研究生,也是相声界罕见的高学历。鹤翔在青曲社被称作“老头乐” ,几乎西安所有的老先生都教过他。“我的快板得到过张常泰先生、刘文龙先生、白海臣先生的指导。相声我拜郑小山先生为师,但基本功是我义父郑文喜先生帮我打下的,郑小山先生带我走向成熟。我的搭档张常锁更是无时无刻不言传身教地感染我。我从一个外行,到现在还时不时地能攒底,进步还是挺快的。 ”鹤翔说。
鹤翔的本职工作是教师,在西安某大学教计算机,他说:“我从小就喜欢曲艺,我姥姥家这边住的地方就离西安有名的大鼓艺人李艳云奶奶家不远,她的二女儿还和我妈是同学。小时候我只知道马季等相声明星,不知道相声还有民间的演出形式。后来我就自己学、自己练,参加学校的演出,每年有两场大的演出,元旦晚会一场,迎新晚会一场。后来机缘巧合,和我的义父成了邻居,我就跟老先生学相声。这时候,总算有一个明白人教我了,我对快板、评书都有兴趣,但我嗓子不好,唱不了,就没学唱。随着越学越多,认识的人就多了。我很幸运,几乎西安所有的老先生都教过我。2007年,经过我义父的点拨,我登上了相声园子的舞台。 ”
鹤翔就是郑小山所说的“没有当过学徒”的那种演员,但他又是郑小山非常喜欢的徒弟。上过大学尽管耽误了“童子功” ,但也成为他的优势。鹤翔说:“我18岁才开始学相声,但我学得并不慢。其实,青曲社这些上过大学的孩子都很聪明,理解力也好,能够举一反三,尽管失去了一些童子功,嗓子也不是特别好,甚至吐字还需要练,表现上也不是特别自然,但这都不妨接着再下工夫。其实,五六岁的小孩并不好教,得一句一句地喂。而且,小孩有种叛逆心理,他们学的速度真不快。学相声,基本功砸瓷实后,后面会学得特别快。典型的代表就是王声老师,学以致用,创作方面也很棒。 ”
喜欢相声不需要理由
相声中必须得有传统文化,圈里常说“上有天堂下有相声” ,就是因为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青曲社成立之初,就招了不少大学生学员。现在,青曲社依然保持着这个传统,张再驰就是其中的一位,他目前就读于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是一名大三的学生。1993年出生的他,却总喜欢手拿把折扇,谈吐亦很老到,对相声更是有着清晰的看法,并且打算毕业之后做一名职业相声演员。他和苗阜的徒弟——吕纳超一捧一逗,创作了《新巧对影联》 。当被问及为什么要当职业相声演员时,他说道:“喜欢一件事需要理由吗?相声已经变成我生命里很重要的一部分了。 ”张再驰2008年开始学相声, 2011年到青曲社演出,吕纳超2009年开始学相声,当时两个人在青曲社都“单”着。“就像找对象一样,我们就在一起搭档了。 ”张再驰说。
吕、张两人的组合是苗阜在晚辈中比较喜欢的一对。他们多少和苗、王二人有些像,吕纳超以前是学武术出身,注重在舞台上的表演。吕纳超说:“我喜欢新鲜的东西,喜欢跟随潮流,网上有新出来的歌,我就能立刻加进相声中去。 ”张再驰则不太同意搭档的这点:“我对这个不提倡,这招很泛滥,也就一乐,乐过之后什么也没留下,而且很多人都在这么做,成不了经典。新鲜的东西固然汲取,但能留存于历史的才是经典,这需要不断积累和甄别。我经常跟他说要以结构为重,表演上收一点。当然,不同的节目不同的结构可能侧重点也不同,相声是由全堂八角鼓发展而来的,相声过去是不看演员脸的,纯粹要靠语言本身的魅力打动观众。像《学聋哑》 ,表演完全又靠肢体,表演与语言的关系是根据不同的节目调整的。捧哏的‘哦、对啊,是呀,嗯’等词,也可以通过一扭头带过。总的来说,相声是表演与语言并重。但语言是基础,表演要在此基础上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