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杰,六年前,我参加了高考。对许多人来说,这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为此不安、焦虑、失眠。但我并不这样觉得。我既没有感到特别紧张也没有感到特别兴奋,考试过程也没有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到现在甚至连作文题也想不起来了。我知道高考固然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然而人生也常常被一些细微的偶然事件所左右,以致人生轨迹发生巨大的改变,在这个意义上,高考并不显得特别重要。另一方面,无论高考考得怎样,并不改变我本身的优秀程度,而一个本身优秀的人,在哪都会发光的。不过,这是我后来的想法,那时我还没有这么高的觉悟。那时我想的是,考吧考吧,大不了回家种红薯。
闲话少叙,一年高考刚过,今天的主题是谈谈今年的高考作文。历年以来,我国的高考作文题要么是高瞻远瞩的政治口号式,要么是虚情假意的心灵鸡汤式,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擅长言不由衷心口不一的新时代人才。我犹记得当年一篇篇背所谓的高考满分作文的情景,每一篇回想起来都那么慷慨激昂,让现在的我恶心不已。好在我记性不是太好。
教育所能带给人的最好的礼物是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作文是开启思考、阐述自身观点的绝佳场所。好的作文题应是思辨型的、批判型的、引发人从多角度思考的。可是这样的好作文题难得一见。中国整体的教育氛围仍是顺从迎合某种主流的价值取向,而不是引导学生进行批判型的思考,从中得出自己的结论。即便你所宣称的是普世的价值观念,强加于人也毫无意义,一味地喊口号更是愚不可及。
今年口号型的作文题有北京卷的<老规矩>、广西卷的<老王看病>。广西卷的<老王生病>大概是为了迎合当下医患关系紧张的社会问题,特地讲了一个医患和谐感恩的故事。为什么只许颂扬和谐感恩,就不能出一个反思医患关系的题目呢?
自然还是少不了心灵鸡汤式的作文题,有湖北卷的<山顶的风景>、湖南卷<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自然,多看<读者>、<知音>、<文摘>,这类作文题就可以写得很好。
另一种讨厌的作文题是给的材料空荡荡,不明所以,好像什么都可以写,又好像什么都关系不大。看似开放,引导发散性思维,实则不能给人明确的思考线索。就算有点什么想法,也很难说是由材料引发的。譬如浙江卷的<门与路>,门与路永远相连,门是路的终点,也是路的起点。简直莫名奇妙,门与路哪有永远相连?路的终点可能是悬崖,可能是车站,可能什么都一堆荒草。还有福建卷的<空谷是悬崖还是还是桥梁>、山东卷的<开窗看问题>。
还有一些莫名奇妙的作文题,诸如安徽卷的<剧本修改谁说了算>,江西卷的<课内外学习探究>,让人以为是影视行业和师范行业在进行作文招聘。重庆卷<租房>的小故事也让人疑心是编的。
不过也有几个我觉得不错的作文题。如四川卷的<人只有站起后世界才属于他>,引发考生对于独立人格的思考;江苏卷的<什么是不朽>,是一个很适合进行哲学思辨的题目,可惜给的材料却是"有人说,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只有青春是不朽的",把哲学意味一下子冲淡了;天津卷的<假如有一款芯片>,可以让人尽情地想象,讽刺的是中国学生被教育压榨的想象力可以在考场上尽情地发挥了;辽宁卷的<科技与生活>,在科技越来越多地改变人类生活的时候,让人反思科技与生活的关系;新课标1卷的<两人过独木桥>,引发考生对于规则的思考。我最喜欢的作文题是上海卷的<穿越沙漠与自由>,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方式,是自由的,必须穿越沙漠,又是不自由的。自由与不自由的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无论是身体上的,还是精神上的,可以从多个层次进行辨析、思考。
诚然,今年的高考作文题中,政治口号题和心灵鸡汤题仍然有不少,但应当看到,还是有一些引发人思考的好题目。我希望这是一种进步。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独立人格和思辨能力的公民。但若目的是培养歌功颂德和随波逐流的顺民,在这个基础上,再怎么热烈地改革高考制度,又有什么值得高兴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