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小品屋 > 明星资讯 > 2014世界杯观后感
再论世界杯“谁更有晋级资格”
发布时间:2014-07-04

  (文/王进)前面讨论了“谁更有资格晋级”,八分之一决赛最后的两场比赛基本上验证了三个关键要素的合理性,以下详细叙述。

 

  从求胜心来看,瑞士队和美国队较之各自对手相对偏少。瑞士“人间天堂”般的生活使得球员为自己扬名立万的动机更大于为国家添荣誉,而被视为传统足球强国的阿根廷已经24年未能进入世界杯四强,在足球诸强中惟有英格兰人比他们更烂,这种“高开低走”的迷失态势已没法再容忍下去。哪怕是在表现个人英雄主义的欲望强度上,瑞士人也照样远落后于阿根廷人。梅西一直被人所诟病的国家队表现使得他对于本届杯赛的投入度和专注度持续保持在高位,“只有夺冠才能完成向新球王的转变”这一硬指标激发出的战斗力,不是瑞士队那帮小富即安的球员所能比拟的。越是大牌的球星,越是名不见经传的球员,越重视世界杯舞台,因为前者表演上佳意味着更多更优厚的商业合同,而后者则可一步登天,实现“鲤鱼跳龙门”。瑞士队情绪最激动的就是沙奇里,他最大牌,也最需要这个舞台,所以整场比赛都看见他一直在喋喋不休地抱怨裁判和埋怨对手,而其他球员明显要安静得多。美国足球在其国内庞大的体育产业中尽管正在逐渐拓展其影响力,但仍然落后于美式橄榄球、棒球等职业化和市场化程度极高的运动项目,且在美国可供津津乐道和加以传承的足球传统,大概只能从1990年意大利之夏和1994美国本土组办世界杯开始,在那之前的美国足球,因为长期孤悬在外而不被人提及。美国国人既不对本国球队提出高要求,也无辉煌战绩需要后继者来再造历史,主帅克林斯曼渴望晋级的愿望,恐怕比美国人自己的想法还要强烈;反观比利时人,他们亟需用一场淘汰赛的胜利证明欧洲“红魔”的强势回归,特别是教练威尔莫茨,和大名鼎鼎的希福、瑟勒芒斯等一起,均属上世纪80年代比利时黄金一代的旗帜性人物,若能在帅位上实现复兴之梦,威尔莫茨及其队员将获得“历史缔造者”的美誉,这样的诱惑强大到队员奔跑起来都不会带一下刹车。从这个指标上看,下一场比利时对阵阿根廷,更似火星撞上地球。
 

  从实力对比看,获胜一方较之失利一方,占据优势,双方实力的差距首先是整体上的差距。这从比赛统计数据就能看出,基本上就是获胜方围着对手的球门一顿狂轰滥炸,比利时人甚至凭借39次射门帮助霍华德以16次扑救成为世界杯有记录以来单场扑救最多的门将。除此之外,实力差距也体现在决定比赛命运的球星之有无。缺少超级巨星是失利两队较为严重的一块短板。美国人要是有个C罗,那么多反击机会早就把比利时人揍趴下了;瑞士人要是有罗本那样的狂奔天才,上半场的搓射也能将阿根廷人摁死。仅仅依靠沙奇里个人的“支点”作用却没有相对应的资源搭台架炮,瑞士人也就只能寄望把比赛拖入到点球决战。实力是个综合性的概念,其差距还体现在是否具有深厚的足球文化和传统上,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各国足球发展的“特质”,这些“特质”经过岁月沉淀转换成各国家队的“软实力”,有时候球队之间的力量强弱恰恰体现为球队风格上的相冲相克。例如,莱因克尔的名言“足球就是22个人踢120分钟,最后德国人取胜的项目”,正是对“德国战车”钢铁意志的最好表述。再如,巴西球星受“桑巴足球”标签化的影响,在赛场上时不时有秀脚法炫耀卖弄激怒对手的冲动,最臭名昭著的案例发生在巴西联赛。巴西球星图里奥带球突破对手的后卫和门将,然后把球停在门线上。此后,图里奥将球颠起用脚后跟轻轻一磕入网,这种明显带有侮辱性质的进球方式激起了对手的愤怒。当值主裁判也忍无可忍,开出红牌将其驱逐出场。图里奥的做法过于极端,但南美球员普遍具有这种表演欲望,如果队中居然无此等能人,怎么还能称为南美风格呢?当然,实力的差距是个动态值,与球队所设定的临场战术有直接关系。美国人的打法简单快捷,通过作死的奔跑在前场形成小范围的三人组合,能逮住机会就尝试一下,如果没机会也不影响整体的防守布局。同美国人使用的全场紧逼战术不同,瑞士人全面退守,面对阿根廷人每一次的拿球,都拼尽全力加以破坏。二者虽然战法各异,但其中都蕴藏着机会成本的问题。同样是激烈争抢,超级巨星受伤离场甚至伤筋动骨所产生的利益损失及其波及面,要远远超过那些名气不大的运动员。美国队阵中拥有一大帮姑且称之为“鸡肋型”的“实用但商业价值不高”的球员,而比利时队队员的总身价高达3.2亿欧元,阿根廷队仅梅西一人的身价就能顶得上一支普通球队球员身价的总和。那些俱乐部的大佬们都希望比利时人和阿根廷人早早被淘汰就好,球星们自身也有此顾虑,此消彼长的情况下美国队和瑞士队的死缠烂打,让对手都很是头疼,双方实力上的差距因此而得以缩小,畏手畏脚的心态最终将比赛拖得漫长无比,也造就了世界杯历史上八分之一决赛出现五场加时赛的新纪录。
 

  从运气上说,参赛四队各有幸运之处。首先是门将的表现说明了这一点。本次杯赛的淘汰赛出现了诸多神奇门将,各队的球门仿佛被装上了“安全阀”,任前锋队员如何辛苦劳作,大多无功而返。这固然有运气成分,但还有一个重要元素是球员的心态在发生变化,处理球时过于求稳,不太敢于尝试“暴力美学”或“艺术创造”。这使得很多门将的高接低挡变得相对容易,化解门前危机的难度减小,甚至因为前锋球员“怕出错”的心态太重,很多射门都是“主动”找上门将,看似门将神奇的一次扑救,其实更多的是前锋“认怂”。反倒是前锋看似无望的努力,或许会“无心插柳柳成荫”,就像许尔勒包抄过头之后的脚后跟磕球,正是因为“不得已而为之”反而“撞上大运”。其次是运气能否把握住只有天知道。美国队先是错失90分钟正赛绝杀的机会,然后邓普西糟糕的射术未能让克林斯曼极富想象力的任意球设计载入史册;同样,瑞士人最后中柱又补射偏出的坏运气,实在无法解释,只能说老天爷要如此,谁也扭转不了命定的局势。总之,美国人和瑞士人都有最后改变命运的机会,这既得益于他们战斗到最后一秒的勇敢品质,也见证了“天道未必酬勤”的残酷,值得尊敬的球队多少都有伤感在背后煽情。
 

  决定谁能晋级,涉及到的因素之多,足见一场淘汰赛比分的最后定格是一整套复杂体系共同作用的结果。考虑到世界杯赛会制以及涉及国家荣誉等特点,其核心要素集中于队员求胜心、球队实力以及不可预测的球运这三者之上。开赛前若能对比赛双方在这些方面的强弱对比加以了解,就能更多读懂比赛进程。要知道,就连运气这一看似不可控制的要素,也是可以借助统计规律来大致确定的。要不怎么解释荷兰人做了几辈子的“无冕之王”,而西班牙人轻飘飘就偷走了罗本的大力神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