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木易孝敦)中国人常常说自己,都是在为下一代活着。这是整个社会的通病,也因此中国人活的太累,上学的时候,自己是上一辈的希望,他们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倾注在自己身上,丝毫不能马虎。毕业以后,但凡不是富二代,也没找到王思聪那样的好老公,那就意味着要把自己交代给工作,好不容易找到另一半,结了婚,催生就成了家长的主要工作。从怀孕开始,悲催的为下一代而活着的日子就开始了,要吃得好穿的好,上学要比别人强,也争取出国接受更好的教育......如此循环往复,中国人把自己绕进了永无出头之日的恶性循环。《洋妞到我家》通过一种戏谑讽刺的手法正是展现了中国的这种病态现状,但必须承认,电影虽好看,可是想改变现状还是有点螳臂当车的意思。
也或许,《洋妞到我家》压根也没想着会因为一部电影而改变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毕竟,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徐帆代表了中国最广大妈妈们的心声,如果自己的人生不是太成功,那么一定不允许孩子也破罐子破摔,所以,如何把孩子送出国外接受更先进的教育变成了徐帆最大的心病,也因此,扮演徐帆丈夫的陈建斌就遭了秧。
按说陈建斌人到中年也算小有成就,可是在妻子徐帆的眼中,似乎就是个混吃等喝的窝囊废,陈建斌隐忍着所有的指责,而他的大仇也在互惠生踏入家门的那一刻渐渐的得以还报。影片的矛盾点与其说是发生在徐帆跟互惠生之间,倒不如说是中西方教育方式的互相碰撞,是圈养式教育跟放养式教育的正面交锋。陈建斌经常在精神上支持互惠生,他的做法也代表了当下中国最大众的爸爸的做法,因为在家里没地位,所以只能选择忍受,可是内心里显然是不服气的。
那么孩子究竟应不应该富养?或者说绞尽脑汁的想要改变孩子生长的环境到底值不值的?其实电影并未给出很明确的答案,而是留了很多空间给观众思考,也可能时出于因人而宜因家而异的考虑,毕竟电影不应当承载太多教条主义的职责,能让观众在嬉笑中看清自己身边或者身上的问题,已然可算大功一件了。
文章的标题写的略显严肃,但电影绝对是一部喜剧电影,尽管这欢乐背后带着些许忧伤。电影永远可以用既定的方式赋予大团圆结尾,可是现实生活从来没有随心所欲。生活还在继续,中国式家长究竟要怎样肩负好教育孩子的职责仍旧是个大问题。如今正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年轻人应该注意下自己的生活方式,不要让孩子的成长占据了自己所有的课空间,适当给自己一些空间,孩子活着也会轻松,所谓富养不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而是活得自在。出国接受先进教育固然好,但也需量力而行,莫为了一个人的好结果而破坏了整个家庭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