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吕秀齐)刚刚过去的一周,借我党区委的光儿,体验革命圣地井冈山。有关那里的红色历史,那里80多年前经历的血雨腥风,涉及袁王二人曾经的“冤案”,我不想多说。只想写点有趣的,也给这不平静的夏日,不平静的八月增加一点趣闻。
没去井冈山之前,真以为那里有个山叫井冈山呢,去了才知道,那里并没有一座山叫井冈山,这个名字的来历还真有点意思。
一上旅游大巴,就见司机旁边摆着一张巨大的百元人民币印刷品(如今这套人民币还真不不太找了)。开始还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经导游点播,立即恍然大悟。原来,这百元纸币的背面图案就是井冈山的主峰五指峰。在这个五指峰下,有个村庄叫“井冈山村”的村庄,不,其实它原来也不叫井冈山。由于这里四面环山,地形好象一口井,旁边又有一条小溪流过,客籍人称溪为“江”,便把此溪叫作“井江”, 旁边的山便叫“井江山”,村子也就叫作 “井江山村。” 又因客籍口音“江”与“冈”谐音,天长日久,人们就称为“井冈山村”了。于是便有了“井冈山”这个地名。
原来,这井冈山大部分是客家人。井冈山的名字来源于当地客家人“井”“江”不分的误读,是借山下的村庄名而得名。如今这井冈山,属于吉安市下辖的县级市,但由于其特殊性,行政级别又比县级高半级。而所谓的井冈山机场,其实也不在井冈山界区,而是在吉安的泰和县境内。真是搞得人稀里糊涂。
井冈山市有新老两个城区,却并不连片,而是相距几十公里的山路。市里的机关单位什么设多在山下的新区,是一大片平地,白天还算热闹,一到夜晚却是一片死寂,看不到楼房的灯光。原来,大部分人下班后都回到山上,也就是井冈山景区所在地的老城区睡觉去了。夜晚的井冈山新城有点像“死城”。
看来,人往高处走,一点没有错。
在井冈山景区,有两个在北京常见的情景看不到,一个是常见的“胖子”,另一个是满城的自行车。我想主要原因是这里的地形高高低低,人们上下奔波,非常消耗体力,消灭了造就胖子的自然条件吧。山地坡上坡下,自然不适合骑自行车出行了。那么,这里的人除了开车,主要的交通工具是什么呢?
夜幕降临时,坐大巴从老城去新城的“红军剧场”观看大型实景演出“井冈山”,远远看到,大约六百名当地的农民群众演员中许多骑着摩托车来“赶演”,摩托车在路边停了很长的一大溜,有些壮观。看样子,摩托车是当地老百姓主要的出行交通工具呢。
井冈山号称天下第一山,城里还有一条天街,纯属自封的!因为天下所有的山都不一样,都可以称为第一,因为跟自己比,没有第二!
再说井冈山的红色旅游。这里的山水谈不上多美,红米饭南瓜汤也变了味,那些名人故居也是象征意义的,当年的一切早已不复存在。但因为有“红色旅游”这块牌子,又正值暑期,总的看来,人气还可以,特别是大学生一拨接着一拨去受教育。我们那天就分别见到了北方交大、吉林大学、河北大学、安徽大学的暑期学生体验团。
在井冈山景区各参观点,最常看到的是“红军战士”与穿着“花里胡哨”的老百姓混在一起的奇特景观。想想我们这些年龄各异、男男女女、高高矮矮、胖胖瘦瘦的一干人马,穿着不合体的“红军服”,走在路上,精神面貌怎么看怎么不像“红军”。这花纤制成的红军服穿在身上,热得大家一会儿就个个成“败兵”相了。居然还有不少“老百姓”偷着或明着与我们这些“红军战士”拍照合影。有些逗乐。
井冈山那个地方,在山坳中,这季节其实一点也不凉快。不明白为什么不制造点适合夏季,穿着凉爽的“红军服”出租呢?看样子还是“与时俱进”没有学好啊。由于下雨,没有能重走“红军挑粮小道”。只是在黄洋界上那条小道的尽头溜达了一下,其实大家挺想在这条小道上走走,多呼吸一下山里的负氧离子的。看来以后不一定有机会了。
井冈山之旅,没有太多的感慨,但也多少增长了一些知识,活动了一下久坐不爽的筋骨。龙潭景区的瀑布还是不错的,也不用爬山,因为瀑布是从下往上看的,先走下去(大约两公里多,全是台阶,个别地方比较陡,腿脚不好的慎往),看完瀑布可以坐缆车上山。下山,真伤膝盖啊,现在腿还有点疼呢,真是老了。
井冈山为国家5A级景区,管理自然很不错。吃住条件不错。借红色旅游,看来当地的百姓日子过得不错,到处可见整齐的小楼村居。看来这仅仅两年零三个月的红色历史给当地人带来了不少好处,个中原因自不必多说了。此行主要目的受教育,没打算游山玩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