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小品屋 > 明星资讯 > 懒师与懒生
老师和学生正在变得越来越懒
发布时间:2014-08-17

  (文/王进)老师和学生正在变得越来越懒。懒意味着不够敬业和不愿投入,也即是缺少职业化精神。当一个领域所关涉的核心主体同时体现出不够职业化的状态时,这个领域早已积重难返,亟需良医把脉,良药祛病。

 

  老师和学生之懒,聚焦于四个方面:一是基本职业伦理的丧失;二是主动提升自我的兴趣匮乏;三是不再期望从工作中获得意外之喜;四是擅长于为自身的不作为寻找借口。
 

  基本职业伦理的丧失,体现在师生都无心本职工作----老师不认真授课,学生不专心学习。老师无需耗费时间修改教案,反正学生既没兴趣听也比较好糊弄;学生不必将听课太当回事,反正老师存了愚弄之心自然讲不出真知灼见,那还不如自学网络公开课呢。至于那些授课效果良好的老师,须得抱有“救得一个是一个”的“随缘”心态,才能长期坚持以高昂的激情对待教学环节,要知道很多学生可不是以教师讲得好不好作为是否捧场的评判标准,他们只以通过率来决定出勤率:倘若老师不屑于点名,那就“集体大逃亡”;反之,老师若是自我矮化到通过点名来提升课堂人气,教室里倒是人满为患,不过凭空多了“低头族”罢了,唯一的好处是学生既给足了老师面子满足了为师者的虚荣心,又为通过考试积攒了足够的“工分”,还在心理上减弱了对父母的愧疚感。研究生的授课环节,较之本科生更是不如。由于缺少严格的监管措施,随意掉课、停课的情况比比皆是,更常见的偷懒方式是教师美其名曰让学生分组讨论集体分享,结果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教师安坐堂下乐享其成,最后还“顺走”了学生分章完成的幻灯片。只是有几个学生会认真对待这种任务呢?又有几个学生会从中获得真正的提升呢?如此敷衍了事做出来的课件却成为来年学生的教学素材,这也算得是“特色”吧。至于导师“不导”、研究生“不研”,那就不用再探讨了,否则哪来那么多彼此的埋怨和愤懑。
 

  主动提升自我的兴趣匮乏,体现在很多教师和学生都自愿远离“难”事。教师一窝蜂都去争抢满足考评要求的科研经费,少有人静下心来在教学上精益求精;学生只想老师“不做杀手”轻松予以放行,试卷难度越小、考试范围越明确、监考越宽松,那就算是“撞上大运”遇得“良师”,无所谓一门课程是否学到真材实料,反正就是努力想学好恐怕也难遇明师。导师更少与学生交流学术问题,大多将科研工作直接丢给学生,只重最终成果,且因导师更少关注学术前沿从而无法给出令学生眼前一亮的指导。学生自然也会“见招拆招”,反正背靠强大的文献数据库,成果的产生借助熟练的拼贴技巧亦非难事,何况导师也没时间一一核对。但凡有点难度之事,皆是能躲就躲,能逃则逃,甘于吃苦受累者变成“傻子”,投机取巧者被冠以“聪明人”之称谓。“梅花香自苦寒来”成为尽人皆知却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人生哲理。
 

  不再期望从工作中获得意外之喜,体现为教师与学生的交集只局限于课堂教学或科研任务的完成,不再附带其他情感因素。面对讲台下黑压压的一群学生,老师如何分得清张三李四王五?又从何论及师生情感的建构?老师更关注自我的生存,更少关心学生的生活状态,也几乎不再去学生宿舍走访收集信息了解情况,就连很多辅导员也长期不深入基层。只有那些期望获得提干或指望任课教师高抬贵手的学生,才刻意走“老师路线”接近其中的“资源掌控者”;而个性独立的学生,“排斥”感却在增强。老师的教导不仅容易引起他们的抵触情绪和厌恶之感,而且他们从根本上不希望他人干涉选择的自由。导师和研究生的情况也未见得好转,极端情况下有些研究生只能在教师节甚至毕业答辩会上得遇导师,其他时间则形同陌路人,这自然使得师生情感上形成较大的疏离和隔膜,老师少有“桃李满天下”之成就感,学生更是只想逃离这一高度产业化的教育环境。
 

  擅长于为自身的不作为寻找借口,体现为师生都安于接受社会不良思潮的影响,在为己所谋时推诿责任。老师收受学生(家长)的钱财而不羞愧,还振振有词地辩解为工资收入不高需要“开源”;学生挖空心思“在背后使小动作”伤害其他同学的利益而不知耻,还理直气壮地宣扬为竞争激烈之下的无奈之举。教师见学生不够努力而听之任之并为自身的不思进取找到了“垫脚石”,学生见老师不负责任而得过且过并为自己的放任自流注射了“安慰剂”。有些导师将特权观念发挥到极致,说一套做一套,完全罔顾学生的权益保障;而有些研究生“抱无奈之心,行无赖之举”,逼迫导师放行,师生之间剑拔弩张,再无情谊可言。凡此种种,虽有社会的成因,但更多的是涉事者自利动机下的自主抉择。
 

  懒一度被视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人类求懒的动机刺激发明家们创造出令人惊叹的科技产品。但是,当懒成为一种生活态度,而且在本不该懒的教育者与被教育者身上充分显现时,则足以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师者授学如挥毫落字,既取决于教师“腕力”驱动之下的运笔之法,又与学生的“材质”相关。教师若是弱至手无缚鸡之力,则徒留墨迹一块;教师若能“力透纸背”,方有龙飞凤舞之可能。反之,学生若是张“宣纸”,稍许用力便能“入木三分”;学生若是张“油纸”,那浪费再多的墨汁也无济于事。只有教师与学生都不偷懒,教育这张大字才会书写得神采飞扬。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644-8199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