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兰的电影都是严肃而沉重的,所以涉及到穿越问题,也必要引入理论物理学进行详细解释。时间穿越如果只是蹦跳一下拍拍手就到了另一个时空,就成了庸俗娱乐的小儿科,或者流点血泪困难一点,顶多是拍成X战警逆转未来那样的程度。而诺兰要把它科学化,把它展开讲。这才能让人静下心来,走进他的世界观,并且心悦诚服。
外太空的开疆拓土,每一步都充满了曲折和艰难,脱离地球引力,连接母船,经过火星,到达土星环附近,贴近虫洞,穿越虫洞,登陆外星,靠近黑洞,进入引力场,每一步都详细而具体,在观感上尽量写实,在模拟上尽量科学。星际旅行的机械知识,动力学知识,人造生物圈,以及天体物理学方面的知识,在主流软科幻中只是作为背景而语焉不详,到了此片,通通推到台前变为主角。再联袂演员的身临其境的表演,亲情的撕扯,大爱的隐忍,绝望与希望的辩证,人性卑鄙与光辉的轮番上演,合力支撑起影片的世界观。
而这一切都是为了高潮作铺垫,即男主在黑洞里,多维空间,时间交叠中,与过去一幕幕时空两两相望,呐喊挣扎,奋力沟通,这是编导苦心经营、耐人无限玩味的点。诺兰的看家三板斧之一 —— 一路铺垫的伏笔,在此刻交相开花,灿烂辉映,男主在窒息状态无声的闪回与女儿分别时的一幕幕,也是诺兰必用的平行剪辑。时间、记忆前后呼应的平台,需要一个非常扎实而不容置疑的载体——这个难以想象的黑洞里的超时间状态,要把它具象化,以一幕幕场景表现出来,很容易露怯搞砸,鄙陋化,而此片的暗金黄色线条,多方块重叠的设计,很是贴切。在以往诺兰电影中作为背景的伏笔呼应,时间重叠,在此片中也成为主角,刚好也与时空穿越的主题相契合。
与《太空漫游》一意孤行的风格化相比,此片要温和许多,故事性和情节安排更加符合大众市场:山重水尽,柳暗花明,最终拥有超强行动力的绝对男主角,孤身赴险,置之死地而后生,爱与坚持,勇气与责任感,为人类点起希望的火种,超越物种与空间距离,薪火相传,这是欧美主流价值观了,卡神的《深渊》的高潮和结尾与此片异曲同工。相较于实打实的卡神,诺兰把虫洞与霍金的概念玩得活灵活现,同是远赴其他星系,卡神更愿意用化学燃料或顶多是核动力推进飞船,扎扎实实地走6年……当然他们的共同之处是,一五一十地跟你把科学方面的步骤讲清楚,这恰是电影引人入胜,高人一筹的重要原因。
当然,诟病此片的人,会拿“同盟叛变自取灭亡,关键时刻转危为安”的梗说事,批评它是好莱坞恶俗的老三样,进而批评此片生硬的父女情的哭点,以及千篇一律的交叉剪辑。然而,套用卡神的话,如果你能让观众投入进你的世界,喜欢上你的人物,观众就不会计较这样那样的问题了,因为人无完人,影无完影,毛病总是有的。一个电影只要能打动人,见心见意,就足够了,那我想此片能打动大多数人,它已经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