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小品屋 > 明星资讯 > 《狂怒》观后感
《狂怒》影评:被害妄想者怎么看战争片
发布时间:2014-11-27

  作为一个从小生活在天朝,又深深被阴谋论影响着的少女,我一直觉得自己长期经受着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的压迫,可能也是因为我对这些的恐惧导致的臆想。所以当Brad Pitt说出我要守住这路口这样的话后,我有一种想转台的冲动,然后当所有人都决定留下来的时候,我瞬间以为我在看狼牙山五壮士,五个人和一个营,我匆匆闪过的全是手撕鬼子,枪打飞机,叶问说:“我要十个。”我不禁怀疑之前在IMDB上看到的评分是眼花了。
 

  直到后来那个德国士兵放过Norman这个情节出现以后,我才确认,导演还没有失去理智,然后我毫不犹疑地在内心把这部电影归到了好电影那一坨。当导演故意让我们见证了Norman被战争的残酷迅速改变之后,出现了一个德国士兵,我们可以大胆的猜想他是个新兵,我们看到了一个环的闭合,他和影片开头不愿意杀俘虏的Norman其实是一个人。无关正义与否,无关政治或意识形态,当他关掉手电筒的那一刻,拷问的是人对生命的态度,我们看到的,是人性的善,对生命的尊重,这不是战争带来或激发的,这是一直存在的,只是战争中我们忽略了,忘却了,被摧毁了,当它出现时才显得格外珍贵。影片前面所有的铺垫因为这个情节有了意义。
 

  所以,拍战争片的终极目的是什么?国家?民族?历史?在我看来,是和平,人类和希望,是未来。
 

  看电影时,我突然想到了小时候的课本,黄继光,邱少云,人们歌颂他们,赞扬他们的奉献和牺牲,却很少告诉阅读者,他们的痛苦,战争对人性的摧残和扭曲,和呼吁和平。身在一个百年之内饱受战争侵害的国家,我几乎是快成年时才开始思考战争带来的,除了国家,民族,集体,成败之外的东西。我忽然觉得,从小那些关于战争的教育,似乎让我们都随时准备为国家和民族牺牲去投入一场战争,却没有让我们真正爱好和平,关注人类和世界上的苦难。我突然有一种很严重的缺失感。
 

  回想这几年看的为数不多的战争片,《钢琴师》表现的最赤裸,最深刻,也第一次让我用完全不同的角度思考战争。《太阳帝国》可能不被很过中国观众喜爱,但战争中那个小男孩,自我14岁看过之后就一直在我心中有特别的位置,《南京南京》也可以说做到了让人憎恨战争本身,而不是冷战思维下的国家和国家之间的完全对立和仇视,最让我恶心的是《金陵十三钗》,无论导演怎么解释,别人怎么解读,我都觉得这片子拍的居心叵测,引用一句外媒的话“只有最愚蠢的制片人,才会在南京灾难里注入性的成份!”可能这句话看起来很偏颇,但我认为却说中了一点,战争本来就是摧残人性的,利用战争去烘托人性,激发人的善,真的是很愚蠢且想当然的,尤其是当这种人性是用于“保卫处女膜”时,就更可笑了。
 

  就想到了这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