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ANT1FLAG)看完整片,不禁深思电影到底怎么拍才有“深度”,这部电影没有,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值得探究的问题是:什么场景、什么剧情让这个本来可以道出千语万言的真实故事变成了仅仅讲了一个真实故事的电影。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也不知道,不过或许做一些猜测能多少引出对答案的思考。
1、故事到底是复仇还是悲情?
美国人多多少少都知道Kyle最后死在老兵枪下(我猜),这种已经注定了悲剧结局的真实故事,一点点展现主人公生命的最后一段是合适的选择,问题可能在于:这最后一段时光太长了,而且主角的死和他去打仗没有关系。如果要用注定悲剧的真实事件来拍一部Kyle生命最后一程的电影,我觉得应该从他回家之后开始,那样才有主人公从抑郁到康复到突如其来的死亡的戏剧冲突,而美国狙击手几乎整部电影都是在说他在打仗时的另一个故事(他的爱国情怀如何遭到考验,他如何完成复仇),的确,主人公的死需要他在战场上的荣誉来衬托,但不需要用整部电影来这样,如果要树立的是他保卫祖国英勇作战的形象,回到家里的第一场戏就可以结束了,根本不用狗尾续貂地加上他如何康复如何欢聚等等。
2、不必要的场景。
影片场景的时间顺序完全照搬自原故事,换句话说,影片中的时间是真实的,Tour1-Tour2-Tour3,和原著相符,并从中选取了围绕同一目标的四场战斗,一场接着一场,终于在付出死亡代价三次失败后成功,这本来是很清晰的一条线,再加上家庭戏几句让主角思考战争意义的台词,可以拍出一部“善良的德州英雄作战勇猛,在矛盾和动摇中坚持自己的爱国信念,杀死了宿敌回到家乡。”的经典电影,这样的设置完全不会阻挠导演想表达的“爱国情怀、男人的战斗精神、战争的惨烈”这几大情怀,但实际上,为了反映战争真实的情况和表达爱国情怀,电影里加了这样几场戏:
1.“机场出发前偶遇弟弟”(展开了却不结束的线索)
2."修车店遇单腿士兵"(从电影之外的现实意义上反映战争的残酷,对主角没有触动,也没交代为什么主角要对他冷眼相待)
3.”产房看到女儿不被关照“(从电影之外的现实意义上反映士兵承受着战争和生活的双重压力,对主角没有触动)
4.“儿童拿起RPG又放下”(同2)
我所说的“对主角没有触动”所指的是场景没有促使主角更想杀死电影中的敌人,也没有对主角的战争观产生什么有力的影响,如果想让主角表现的爱国,应该让他经受更折磨的心路历程之后还是最终选择自己爱国的初衷才对,这样不痛不痒单纯反映现实的场景让观众感受不到主角的矛盾,只看到他一次次重返战场,对主角可能产生的的印象就是主角“太单纯,察觉不到矛盾,一味坚持自我”,这和导演想表达爱国情怀的应该是南辕北辙,不过考虑到这些都是从自传中选取的真实场景,能将其戏剧化改编到看起来不别扭,已经是良心制作了。至于而后整段反映主角如何适应生活又康复的戏,正如第一点所说,完全是另一个故事。
另外还想说一点,主角抱的那个假娃娃也太假了吧……女主角抱着喂奶还好一点,抱起来一看就是假人……综上所述,私以为,电影把两个故事合成了一个,为了忠实原著又限制了戏剧化的发展,这是两个我认为电影有的问题,不过主角男人情怀和爱国总的来说还是交代出来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