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孤》影评:不忍说差的差片
发布时间:2015-03-24
(文/心生)从题材上来说,这部电影当然是值得尊重的,但是社会意义拯救不了影片的质量,不忍心说差,但是,这确实是一部差片。 本片导演彭三源以编剧出身,之前主攻电视剧编剧,算是有着不错的战绩,贡献了不少热门剧集,可如今转战电影,出现了明显的水土不服。这部影片的编剧真是硬伤。
这个题材的电影,是很容易拍得抓人的,你可以选择不哭诉,你可以挖掘你自己关注的东西,你可以放弃戏剧冲突,但是你起码要讲一个说得通的故事,无论是逻辑上,还是情感上。故事原型的行为可能异常,但是你要通过影像的功能来展现出其内在的合理性。做不到这些,剩下的都谈不上。影片中的人物行为莫名其妙,情感也莫名其妙,缺乏必要的铺垫和过渡,随便举个例子,井柏然拉着受伤的刘德华回来,两个陌生人一句话不说,一个修车,一个旁边待着,一直待到晚上,我只想问是个什么情况。再比如,刘德华托着被海水浸泡过的摩托车在沙滩上挪动,井柏然说着说着,突然就怒了!然后两人突然就撕扯起来了!这种冲突的设计符合本片贯穿始终的气质——突兀。
编剧还试图插入一些幽默元素,实现二人情感上的递进,于是有了那个响亮地“拍大腿”、还有二人的车旁戏水等等,可是安排得都十分不合适。一方面,这些内容都出现得十分突然,设计感太强。另一方面,把本就聚不起来的情绪,进一步破坏掉,彻底打散,给人一种极其不严谨、完全是在扯蛋的感觉。情感的递进,是可以从细节见的,幽默的方式有很多种,此类题材,点到为止就够了,小幽默可润情,太过了就成瞎胡闹了。(在这里说点题外话,读者可直接略过括号里的内容。我那场是周五晚黄金时间,除了第1排基本都坐满了。期间在很多“非笑点”、甚至是很严肃的地方,都出现了大范围的观众笑场。我倒是没笑过,这电影之差,让我越看越生气,是笑不起来了。同行的人觉得这种笑场很没有素质。但或许,这也可以算是对影片N多“自以为是”的最讽刺的回应吧。很多地方,台词和人物动机都设计得欠考虑,也难免出现笑场的结果,且这种地方多了以后,影院中的笑场会出现一种“惯性”。)
表演上,虽然能看出刘德华很努力,可是那张面孔无论弄得多脏,都容易让人出戏,再加上口音,基本达到了让人无法入戏的地步。总之一句话,刘德华不适合这个角色,这个跟你用多少功是无关的。井柏然,也很努力,很认真,可是由于角色(编写得)差,其它都是徒劳,刘德华其实也同理。说到这儿,请各位粉丝们冷静,无论是谁,都会遇到一些差角色(有时是一些不适合自己的角色),况且,刘天王可是有着《富春山居图》垫底的,这部片都还完全没到那种程度。
当然,找来刘德华来演,也有好处,但都在社会意义上了,他可以吸引到更多的关注,直接的是对影片,然后再是促进对影片拐卖儿童的主题的关注。于是我们很难回避还没过去多久的《亲爱的》。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人看了《失孤》后会说,好吧,《亲爱的》还是不错的。我倒是当初就推崇过《亲爱的》,有人说他滥情,我看到的却是克制以及对内容限制的突围。再反观《失孤》呢?虽然主题还是打拐,但是它留下了什么呢?几乎一无是处。
看完电影,无意间看到了一篇本片导演的访谈,大致读完后,让我很是无语。导演面对这样质量的作品,聊得头头是道,自信心爆棚,不认同所有指责(缺点都能解释成优点,如口音问题)。认为自己的作品很高级,还顺带着贬低了第六代导演,好似这些导演都瞎,只有她才能看到“第二眼、第三眼”。麻烦这位导演,首先,具体的想法和设定,要用在合适的影片题材上,乡土不代表“土”,高级也不是生拉硬扯,片子质量也跟你什么欧化不欧化没半点儿关系,欧化了又怎样?
影片最后生硬地插入宗教元素,想实现导演自以为是的升华,可却继续把影片推向分裂。人为的悲剧,跟缘不缘有个什么关系?你连基本的内容还没讲好,就想升华?你不想就事论事就不要触碰这个题材,强调“上帝的悲悯”,简直是对被拐儿童亲人的精神强暴!那悲痛是一生无法释怀的,你个本质上的局外人,做什么道德仙人,劝他们走向悲悯众生?所以,从这点来说,影片的无理与愚笨,是“何不食肉糜”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