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过半时,有那么几个片段差点让我以为在看候麦的片而不是张艾嘉。小长假最后一天的末场电影,整间放映厅寥寥数人,前后两排座位都空着,于是大胆把双脚搭在旁边椅子上。屏幕里的柯宇纶满头大汗挤进会议室匆忙做自我介绍;在车站旁的咖啡厅站着大口吃三明治;于暴雨中搭出租车连搭很多趟都无功而返最后被好心人招呼走;以及悉心送别带队的游客同他们拍合影。看上去每个人都喜欢他,个性和善待人客气却不失原则. . . . . . 故事里柯宇纶扮演的角色已经三十四岁,我没兴趣探讨故事线里有关兄妹和家庭,此辈与上辈和解的种种,只是就此背景下,一个三十四岁男人的生活,或者换言之,一个一直活得很无聊的三十四岁男人的生活,原来如此。
一边扣着影院座椅上的橡胶皮,一边不由得默默点头-------可能真的没什么两样。大荧幕里的台南真美,光线,动静,毫不过分,整日蒙海风吹洗的小岛和城镇,迂缓一如那同样洁净的海滨路(据说骑行一圈三小时就完了)。然后我看到柯宇纶在细雨中跑步,一身汗地回到阁楼里小房间,扯掉汗湿的背心,面对电脑发呆,三十四岁生日的这一天,他压根不知道要做什么。
这种生活,不假辞色的无聊,却又不偏不倚地击中我。美到无聊的台南,和同样无聊的生活,这些细节的分量,让那些看起来抑或理解起来本该更重要的事情,显得没有真的那么重要。然而如果按照我心中的想法执行,《念念》怕是不会那么张艾嘉,而更接近候麦吧(这也是看的中途,尽管被很多刻意的暗示和糟糕的口白,故弄玄虚的剪辑搞的有些头疼,但还是没能避免有被打动。)
不过结尾真的很不喜欢,事实上,如果不是因为这个一贯张艾嘉式的,姑且理解为“追求叙事的浑圆”特征的结尾,我真的可能会给四星。抛开那些理解差异的部分不谈,对张艾嘉选择演员的眼光还是很赞同,柯宇纶确实有那种平凡却不平凡人的气质,而梁洛施,除了口条(我也不确定是不是配音,感觉像是)气质和神态都非常接近角色,表演也并未受限于靓丽外表,细微的层次感处理还是做到了,好比煮茶正在加文火的阶段,只是除了这种类型电影之外,她看上去很难再做其他尝试。至于张孝全,太英俊还是要命。全片表现最好的就是柯宇纶和李心洁。
好想去一次台南,搭滨海巴士,慢悠悠地发一个下午的呆,从头到脚灌满腥咸的岛屿风,至于潜水,我觉得此生应该无缘啦(无奈耸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