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向西)这是一个好题材,但电影本身还不够好,因为它的改编性质和方向,因为它非纪录片的定位却用了许多近乎采访和捕捉式的镜头与念白方式,越是极力模糊电影与现实之间的边界越有弄巧成拙之嫌。
局限性。出身、长相、受教育程度、眼界、演技都没有任何优势,路人甲们很真实,情感也很真实,如果影片给人有点假的感觉,问题出在哪里?定位。聚焦演员题材的影片,完全可以用专业演员出演,他们对角色的拿捏可能会更准确,参考周星驰的《喜剧之王》,刘青云的《我要成名》。但这是一部众生相,初衷也不是要追求励志与感动,导演无需讲述各个角色怎样从默默无闻到崭露头角,对梦想,既不编织也不破坏;对横店,既不丑化也不粉饰。勾勒的这幅众生相,着力呈现的是他们在横店的经历与感受,也算是忠于了导演的现实主义。
片中人物背后的故事大多都是真实的,当他们面对摄影机说出那些可能本就是发自肺腑的一番感悟时,却因为定位的不明确变得太像是说教,太像是鸡汤,这本该就是他们的本来面目,却变成了是在演戏(没有讥讽之意)。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在这部戏里,最难把握的就在这,路人甲们并不一定能演好自己,稍不留神就会给人出戏的感觉,越是想要表达越可能有用力过猛的危险,正如万国鹏在夜晚的街头对着又一个来横店寻梦的孩子说到,他们不过是没有成为演员的演员。好在,尔冬升导演做了足够多的前期准备工作,调度功力也足够深厚,尽可能地让路人甲们在戏里看起来更像他们自己。
多线穿插叙事的方式让观众看到了汇聚在横店的多个人物,他们所代表的群体心理,对待群演的态度各有不同,所处的境遇却差别不大。每个人对成功的定义也不同,有的认为活在当下就是成功,有的认为能赚够钱就是成功,有的认为成为明星就是成功,只不过这些正是不同的人在人生不同阶段的感受罢了。
选角不得不说。万国鹏和王婷给人的感觉都贴近自然不造作,有着一股灵气,城楼上逆光下的吻简直营造出了青春文学小说的意境之美,现实中这样的情感太脆弱,甚至都不会出现那个算不上浪漫的爱情大回追桥段,耿立树醒悟似的停车动机有点假了,这些情侣大多不过是一时的鸳鸯,搭伙过生活而已。在一起前王婷对前男友离去的回顾以及天台上万国鹏不知所措的喊出我的梦想就是你时的稚气反而更真实。另外,沈凯占据大量篇幅的大臣戏作为小高潮很有情节张力,把梦想与家庭之间那种矛盾展现到了极致,看似轻描淡写实则是话题性和引申性最强的一段,当“青春褪色,年华蹉跎”,坚持梦想的成本又当何以计?
电影是造梦,好的电影可以以假乱真。影片在表现现实残酷性上的恰到好处和结局修饰性地处理也算是一种对商业电影的妥协,因为对苦难的消费,对尴尬现状的无情揭露并不能够改变什么,万物皆有其生存法则,路人甲们也不例外。很认同尔冬升导演的初衷,他并不寄希望于通过这样一部电影改变什么,如果它很真实,那么演员们将来如何发展,如果它太假,电影的内核又该如何诠释。他不希望给人带去希望又亲手扼杀希望,他选择的这些路人甲们演的就是路人甲,他们在这个题材这部戏里成为主要角色也许并不能改变他们眼下青涩的演技和行业地位,也许将来会再次回到横店成为普通的路人甲中的一个,这会有落差,会让人沮丧,尽管这只是也许,他依然是路人甲们命运多米诺的缔造者。他说:听到很多横漂说自己是被王宝强害的,他担心以后又会有许多漂们说自己是被尔冬升害的。其实我觉得导演过虑了,影片的商业性妥协和相对暧昧态度的收场,为路人甲们留下了追逐梦想的空间,同时,我们也看到了每个追逐梦想的路人甲们所将要遇到的困难与艰辛,他们仍然需要为生计拼搏,为成名付出巨大努力,又不能抱太多不切实际的幻想,毕竟,路人甲常有,而《我是路人甲》不常有。
有时候感觉拍路人甲就像是在拍农民工,又像是在拍生活中每个平凡又普通的人,让人感叹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一套规则与分工,有它的阶级划分,以致太多个体的无奈。而这样一部真真假假,假的拍得不太真,真的拍得不太假的影片,有可以更好的理由,因为观众的高期待,因为它能勾起同样平凡的追梦人的情思,因为我们大都不过是生活中的somebody,坚守梦想并相信“我可以”的somebody。
最后,向导演致敬,用如此真的感情拍了一部假电影,它可以以假乱真,尽管,它还不够好。PS:那些说万国鹏有染谷将太风范的,我咋觉得是有李亚鹏风范呢,难道是我眼神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