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豆瓣,胧月)贾樟柯的电影有一批很忠实的粉丝,这些粉丝对他的影片总是报以热烈而持久的回应,所以在微信朋友圈里,《山河故人》的评论从电影点映第一天直刷到现在都没有停歇。可见,影迷们对贾导的电影有何等青睐。
那么问题来了,什么人喜欢贾导的影片呢?我在微信群了发了一条信息,自称看不懂这部《山河故人》(也确实没看明白),于是有人给以回应说,因为我不是文青。仔细想想,他人这么觉得也无可厚非。贾导演的影片中包含了太多结构、符号、调度的解读,这或许就是文青喜欢贾导电影的一种乐趣吧。
可是话说回来,贾樟柯这几年的影片被质疑野心,也非空穴来风。从《世界》开始,贾导所拍电影都带着很强烈的名利方面的动机。但是,这并不是说贾樟柯犯了什么错或者犯了忌。在当下这个功利的社会中,没有功利新的导演是很难走下去的。独立电影在国内尚未形成发展机制,不面向市场妥协并非明智的选择。
可是不管选择妥协也好,坚持也罢,重要的是不忘初衷。如果说,贾樟柯拍《站台》、《小武》、《任逍遥》的时候,是自我意识和自我影像的认识过程,那么之后的电影便是向社会求证和寻找认可的经历。这也是好编剧必然成长的一段过程,贾樟柯亦无法避开。自然,在此过程中会呈现多种的尝试。
贾樟柯的蜕变过程中,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一些东西,比如风格、题材、情怀等等。然而,坚持也并非一成不变。贾导的心思在变,自然坚持的这些东西味儿也在变。有些元素的呈现,在过去或许是粗粝却饱含深情的表达,如今看来更像是为电影的艺术性专程设计的内容。
你要说不好看吗?其实是好看的。就拿《山河故人》来说,赵涛结尾的那段舞姿有多美,与背景相映成趣;她与儿子在漫长上一同听音乐时的画面有多美?深情而饱满;张艾嘉与董子健在飞机上的亲吻有多美?那轻轻的一啄让人心随之一跳。可是,赵涛为何而舞,张译何以在澳大利亚多年却保持着自身的乡土气息而儿子竟连普通话都说不了?
你可以说这些是贾樟柯的暗示,是他的情怀,是他的符号。可是他真正要表达的是什么,列为观众真的看懂了么?还是只看到了他的故事映射在自己身上的那一部分?就像一位朋友说的,他在电影里看到了70后的情怀和记忆,那么贾樟柯的2025年呢?摆脱不了的是乡愁,还是自己在家乡那份挣扎着想摆脱可终还是无法摆脱的纠缠?
张艾嘉与董子健的相恋或可是迷失故土后对乡情的寻回,也可以是对曾经缺席的情感的依恋,那么它可能是一份真爱吗?单纯的到乐与老师的爱情?我们究竟看到的是哪个部分,而导演要说的又是一部分的情感呢?
贾樟柯的电影是好的,但是于国人来说带着隔阂。你可以在影片中看出许多熟悉的画面,甚至感觉得到熟悉的情感或者说情怀。然而,这些真要琢磨却总觉得扑朔迷离,触手难及。你说你看懂了贾导的电影,可是若要再刷一遍,你能确定你看懂的是真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