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小品屋 > 明星资讯 > 影评 > 《百鸟朝凤》观后感
《百鸟朝凤》影评:匠人情怀与是师徒传承
发布时间:2016-05-14

  (文/水墨析)“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来往官船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什么真共假?眼见得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得水尽鹅飞罢。明代王磐的这首借写唢呐来宦官当权,欺压百姓,也反映了唢呐在民间广泛使用。

 

  《百鸟朝凤》讲述的便是一个关于唢呐艺人的故事。上世纪80年代初,唢呐在陕西无双镇人民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红白喜事需要,更是德高望重之人才能够享有在丧礼上由唢呐师傅演奏《百鸟朝凤》。唢呐艺人在村中地位甚高,村民人礼遇有加。游天明由父亲领着像焦家帮帮主焦师父学习唢呐技艺,完成自己曾经年少时的心愿。天明并不是天分出众的孩子,但是,焦师父被他的一滴眼泪打动了,还是收他为徒。平日里,天明除了苦练唢呐技艺,也会帮助师父师娘做农活。无论是唢呐还是农活,他都不是最出色的,但确是最沉稳的,不骄不躁,值得信任。出师会上,天资出众的蓝玉十分错愕,师父为什么把衣钵传给技艺不如自己的天明。后来,他明白了,因为天明守得住。
 

  天明担任帮主时,已是改革开放后,西洋乐器传入,人们的生活习惯与娱乐方式发生巨大变化,婚丧礼乐不再需要唢呐。唢呐演奏变成了昨日黄花,过时陈腐。师兄们也纷纷外出打工,养家糊口,只有天明还在苦苦坚守。曾经在村中风光无限的唢呐艺人,在西安的城墙上孤零零的演奏者,接受着路人的施舍。蓝玉邀请天明一起承包古建筑修复工程,天明摇摇头,他说他答应过师父。最后的镜头是他在焦师父的坟头吹着百鸟朝凤。
 

  很感伤也很无奈的故事,但是,我们都知道唢呐演奏确实成为了一项边缘艺术。今日,比起唢呐演奏,西洋音乐的接受度更高。这并不是崇洋媚外,而是西洋乐器更加符合当代人的视觉享受,舒缓的、激昂的、欢快的、悲痛的,曲调多样性且层次感丰富。
 

  电影表现的是唢呐艺术在时代飓风吹过时的雨打风吹去,除了唢呐更是那份匠人精神。师父将唢呐视若珍宝,同徒弟们讲述唢呐时,拿着唢呐仿佛轻轻握着爱人的手,“这是从道光年间传下来的。”那份自豪与真爱溢于言表。天明和蓝玉在火灾现场的第一反应是带着唢呐一起逃。天明光是学习用芦苇吹起芦苇便是几个月。春来秋去,从绿草萋萋到白雪皑皑,他们曲不离口,日日吹奏练习。他们在林间观察鸟儿,仔细分辨自然界各种鸟叫声,并模仿学习。哪怕大家不再重视唢呐,他们在演出之时,仍然全力以赴。抱朴守拙,勤学苦练,便是匠人精神。
 

  这部电影真正让我揪心的是代代传承的中断。影片中天明和焦师父是师徒亦是父子。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父对天明严厉中带着慈爱。开始时,焦师父交给他一根芦苇,将碰未碰到水面,只有吸到湖水才算成功。第一日傍晚,晒得红通通的天明回到师父家,师父责问没有成功怎么就回来了,并减少他的伙食。此后,他日复一日练习,风雨无阻。嘴硬心软的师父在暴雨日不见天明回来,便拿着蓑衣和师娘一起寻他回家。天明第一次独立演出后,拎着一堆礼物看望师父师娘,师父拿出自己当年第一次出师时的陈酿一起品尝;师父病重时,天明不离不弃地照顾。这样的师徒关系,让我想起了远古时候的孔子与颜回,民国时的赵元任和他的学生。物质和非物质文化或许还有保护的可能性,那人文的情怀与传承呢,又该如何保护?
 

  之前有一部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的温暖之外便在于除了记录下故宫里有血有肉的工作人员的日常生活片段,还在于了解到他们的匠人精神与师徒传承,老师傅们与他们带出来的徒弟依稀能找到往日那份敬重与熟稔的感情。《百鸟朝凤》的故事并没有交代天明最后的结局,然而,这个时代或许仍有一些“不合时宜”的人坚守着一些誓言,寂静而清冽。